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上胡丹村里的新变化

2017-02-21 16:33:22    郜晋亮

2月16日,记者第二次来到上胡丹村。村里焕然一新的河道,胡杨、步道、拱桥,以及点缀在河岸两侧的巨石,宛若初春里的一幅画。距离上一次来已近半年的时间,虽然仅仅只有半年时间,上胡丹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胡丹村是青海省湟源县巴燕乡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在乡里,论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这里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要林有林,要草场有草场,可是却算不上乡里最富裕的村。占据着这么好的资源,怎么就发展不起来呢?“林子是有,但是没有人懂得怎么开发;水也有,村里的河却堆满了生活垃圾;草场用来放牧,都是村里人各家各户分散经营。”已经干了三届村委会主任的秦志云并不是不清楚村里的“长与短”。

半年间,上胡丹村村“两委”除了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等日常性的工作外,干得最多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琢磨和梳理今后如何发展的问题。村党支部书记王雄说:“上胡丹村里的人不能像温水里的青蛙,得跟其他富裕的村子比一比,才不会有那种过逍遥日子的想法。村容村貌变美了,基础设施改善了,可是要求发展的心没变,腰包没鼓起来,那才叫真丢人。”

丰富的资源如何用?现在的上胡丹村已有了成熟的想法,并正把想法变成现实。

把分散经营的养殖户联合起来,发展规模化生态养殖,上胡丹村第一件想法变成现实的事情就是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生态牧场。利用上万亩的可利用草场资源,利用现成的养殖大户的丰富经验,以股份制形式,优选10个养殖大户先行探路,再带动全村养殖业。秦志云说:“过不了多久,生态牧场就要开工建设了。”

第二件想法变成现实的事情是发展乡村旅游。到了夏秋季节,村里的成片树林像一幅幅水彩画,与山水交相辉映,不正是城里人最想去的地方吗?一个返乡创业的青年,已经在为这个美景如画的地方做好发展乡村旅游的所有设计,当然也包括如何让村民们通过乡村旅游增加收入。巴燕乡党委书记李辉全对上胡丹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不仅赞赏,而且支持,“把自然资源转化成发展优势,要是乡村旅游能搞起来,对于种植、养殖都能有很大的带动,这就是发展的联动效应。”

说起第三件想法变成现实的事情,王雄和秦志云有些面露难色。早在2008年,村里就集中建设过209栋蔬菜大棚,而如今可以生产的大棚仅有59栋,其余的都已复耕。当时大棚的面积小、标准低,只适合夏秋季节种植,好在效益还不错。现在,村里人想要经营蔬菜大棚的意愿依然很强,可是要建设高标准的日光温室投入却非常高,这就是让两位村干部面露难色的事情,“虽然国家有一定的补贴,但村民自掏腰包的那部分资金困难还很大,但不论如何,该干的事情就一定要干。”

上胡丹村里的新变化不只是村貌美了,腰包鼓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的方向找准了,要发展的心气底气更足了。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