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创新创业看杨凌

2017-02-22 09:57:28    郑栋 包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澎湃浪潮,正在席卷杨凌这片135平方公里的改革热土。

拥有6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生物医药、农资制造等产业的市场份额稳居前列。单从科技门类和产业密度来看,杨凌示范区既有引领北方旱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气质”,又有聚集农业高新科技产业的“颜值”。

创新创业看杨凌,追赶超越开新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杨凌示范区依靠自身实力晋级创新创业“国家队”,为扎实推进农业科技领域“双创”工作树立了典范。立足国家使命,杨凌示范区坚持创新驱动,探索出了一条可资借鉴、易于复制的“双创”工作新路径。

创新创业的“杨凌经验”:倾力打造链条式孵化体系

5月12日,国内首个以现代农业为主题的众创空间——杨凌众创田园正式开放。

这是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按照“农业主题、科技底蕴、现代气息、开放空间”的思路,倾力打造的全新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田园的正式投用,标志着杨凌示范区“一间一场一园”的创新创业全链条孵化体系正式形成。

“一间一场一园”即众创田园、创业工场和火炬创业园。这是杨凌示范区根据不同创新创业主体的差异化需求,搭建的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众创田园”总面积1.5万平方米,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创业工场”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主要以培育大学生企业为目标,是国家级星创天地和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火炬创业园”总面积5万余平方米,主要承载孵化毕业的高成长型科技企业。

从定位上看,不管是充满自由创意氛围的“众创空间”,还是允许试错、鼓励创新的“创业工场”,抑或是偏重支持实业,强调服务效率的“火炬创业园”,本质上体现出的是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创新创业规律的遵循和把握。

在杨凌示范区的决策者们看来,只有勇于自我革命,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才能让创新创业工作真正得以扎实推进。为此,杨凌示范区在原创业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投资组建了杨凌示范区创新创业园区管理有限公司,将事业单位打散整合组成国有公司,立足市场服务创新创业。

“一石激起千层浪。”杨凌示范区以敢于向自己动刀子的魄力,换来了创新创业工作前所未有的蓬勃局面。如今,有526家技术创业团队入驻杨凌,创新创业园公司累计孵化科技企业750余家,毕业企业70家。在孵科技企业510家,其中大学生创业企业140余家。

创新创业的“杨凌实践”:推动“旋转门”打开“玻璃窗”

从科技转市场,到学术转产业。杨凌示范区以体制机制上的全面深化改革,打开从创业到市场的“玻璃窗”,推动创新创业的“旋转门”。

手中握有可以打破国外专利的科研成果,可苦于转化门槛高,政策风险大……陕西海斯夫创业团队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一路兜兜转转,他们先后在省内各地考察,可是要么就是生产环境不理想,要么就是配套设施跟不上,而满足条件的地方成本大,利润无法维持企业正常运营。

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大豆油天然活性成分植物甾醇开发、生产、营销的高科技企业。植物甾醇,就是咖啡伴侣里决定口感滑嫩的主要成分。以前,国内乳品和食品加工企业完全依赖外国进口。现在,海斯夫团队应用孟永宏教授团队独立自主研发的新成果,实现了完全优于外国公司的生产工艺。

经创业圈里的朋友介绍,海斯夫创业团队来到杨凌“火炬创业园”。作为“火炬创业园”的管理方,杨凌创新创业园公司的成熟配套和热情服务打动了他们。于是,在进驻“火炬创业园”七个月后,2014年11月,第二十一届农高会期间,海斯夫顺利试车。由于工艺先进,且产出质量优于国外产品。投产一年多,海思夫向“火炬创新园”提出了新增厂房的需求。

“因为第一次七个月就投产了,所以我们很有信心。”海斯夫总经理郭建琦说:“可是没想到,新厂房3月份开始动工,7月我们就试车,杨凌太给力了!”而更让他意外的是,杨凌创新创业园的同志还主动服务,为公司申请国家科技产业化项目。2016年,作为海斯夫生产流程的总工艺师,孟永宏教授被评为杨凌示范区高层次人才,享受到了高达20万元的激励政策补贴。

创新创业的“痛点”是什么?郭建琦说,就是怕碰到“玻璃窗”,也就是只是“看起来很美好”。然而,在杨凌这层“玻璃窗”已经变成创客眼里实实在在的风景,不再是“镜中花”、“水中月”。为了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工作,杨凌示范区每年拿出1000万元设立种子孵化资金。无论是谁,只要有踏实做事的心和真正的创业好项目都可以申请。以不充裕的体量,花大力气支持创新创业在杨凌“落地生根”,彰显了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视和担当。

不是一人添火,而是众人拾柴。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杨凌示范区各级各部门的广泛共识。创客在杨凌享受从办公场地到商事手续的全方位服务,背后是以杨凌创新创业园公司为代表的各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全力支持。这就是杨凌,这就是一个国家农业高新区对创新创业的使命担当。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