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海归”硕士借“虫”探索“三农”新路径

2017-03-07 14:24:00    记者 康乔娜

深夜,陕西渭南经开区一家中餐馆准备打烊,几名店员忙着将顾客剩下的饭菜倒入专门的垃圾回收箱内。次日,这些餐厨垃圾被送到西安的一家养殖场,等着它们的,是一群嗷嗷待哺的小虫子。这是来自西安的一位英国“海归”正在进行的创业项目——试点餐厨垃圾无公害化处理。

武铮,出生于1989年,西安洁姆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在他看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环保领域衍生出新的内涵,环保产业既有“高大上”的科技“气质”,同时也担当着“白富美”的城市“颜值”。

为餐厨垃圾找归宿

在人们的印象中,垃圾处理厂周围往往是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然而,在渭南市经开区,武铮建立的垃圾处理厂内新鲜果蔬挂满枝头,散养的土鸡林下漫步,俨然是一个花园式农家乐的缩影。不同于寻常的垃圾处理厂,这里叫做“洁姆农场”。

在农场的养虫房内,黑水虻的虫卵3天就可孵为幼虫,幼虫放进收购来的餐厨垃圾中。对这些虫子而言,这些垃圾摇身一变成为“美食”。经过7天“吃垃圾”的生活后,这些虫子就算是成年了。

当深夜来临之际,渭南市城区餐馆的餐厨垃圾,也就是泔水,便被送往这里。其中,3%被提炼成了脂肪酸,用以生产洗衣粉、肥皂等工业化产品,剩下的大部分就交给黑水虻来干掉,而且还是“光盘行动”,最后只剩下虫子和虫粪,真正实现了垃圾“零排放”,避免了二次污染。

“吃”垃圾“吐”肥料  小虫子全身都是宝

2月15日早上8点多,高陵区养鸡户李明披上棉袄,翻身下床,迎着初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他踢踏着鞋来到鸡窝前,用武铮销售给他的虫子当做活体饲料来喂鸡。通过两年多的喂养,他家吃虫子的鸡个头大,品质好,就连产的鸡蛋都论个卖,1个鸡蛋1块钱,比原先的卖价翻了一番。

“不要以为黑水虻只能吃掉“垃圾”,它的全身都是宝。”武铮告诉记者,用餐厨垃圾饲养的黑水虻,体内生物蛋白就占到40%以上,另外还有脂肪、钙质、磷等有益成分,可用作家畜的有机饲料。同时,它的虫粪还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可以给庄稼提供营养。

在秦岭北麓的太平峪,果农老王种植的草莓从过去的赔钱赚吆喝,到如今的零售价50元左右一斤还供不应求,归根结底,多亏了武铮给他提供的有机肥。这不,原本的七亩地已经盖起了小农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借“虫”探索“三农”新路径

“其实人吃的都是好东西,被当作垃圾处理掉,确实有些浪费。”武铮告诉记者,前几年,国内曝出地沟油的新闻后,引发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也让他想起曾在韩国看到的利用黑水虻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的可循环处理模式。餐厨垃圾变成黑水虻的“美食”,通过小虫子们的“光盘行动”,真正实现了垃圾“零排放”。

2012年,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回国后,武铮脑海中就冒出了创业这个点子。同年秋天,他注册成立了西安洁姆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餐厨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经过5年多的努力,如今,武铮的产品已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在盈利的同时,也为家乡广大农民朋友开辟了一条致富的“绿色通道”。

“我的项目是利用黑水虻建立生态循环产业链。”武铮说:“目前,我们已在试验基地里形成了一套小规模的健康生态循环模式,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套标准化养殖的雏形,还开发出了昆虫蛋白粉等产品。”从赚农民的钱到帮农民赚钱,武铮走出一条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环境增绿的“三农”新路径。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