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0 11:12:26 温超
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表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三农融合发展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起点,职业农民分化为链接,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终成结点,可有效改变乡村社会面貌和农民生活质量。“三农”融合发展应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样本”。
郭社荣认为,加速“三农”融合,首先需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共生,促进三农融合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目标上,定位于农业、农村与农民的三位一体,促进农业增产、农村繁荣、农民增收,促使生产、生态、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策略上,三农的协同演变应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变相辅而行。在发展措施上,推动农业产业融合、活化农村经济、培育职业农民。在发展序列上,农业依然是基础,需统筹“三农”的现代转型。
其次,需构建三农与社会结构间的关联机制,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供给侧、信息化、绿色化同步发展。将单边的产业改造政策转向发展型的公共政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工农均衡与城乡一体的分散性空间结构。工农结合促使农业向产业融合发展;城镇化提供就业岗位促成土地规模经营的机遇。信息网络社会为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提供平台。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构建增产增收与资源环境永续利用的长效机制。
农村作为一个集生活消费、生产传承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生存空间,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完善与公共服务供给两方面继续加强新农村建设。面对社会对食品安全、环境可持续及美丽宜居乡村的新要求,农业应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态、休闲、文化等多功能拓展。关注农民的权利需要与发展诉求,注重生产生活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进一步强化政府支持力度,奠定三农融合发展的社会基础。
他表示,加速“三农”融合,还需整合培育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注重培育农民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与市场主体地位,提高就业竞争力。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鼓励学校机构进行在职培训。根据市场需求,紧扣地方主导产业,采取分类培养模式,优化三农融合发展的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