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1 17:54:28 记者 时艳英
猪价震荡下降 建议养殖场控制产能
天气日渐回暖,但猪价却没有随着大好春光而涨起来。“元月底的时候,也就是春节前,我卖了60头猪,当时价格是8.1元/斤,2月20日时,猪价就下来了,降到了7.8元/斤,然后就一直降价,3月上旬就到了7.5元-7.6元/斤。”3月27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养殖户张小艺告诉记者,“不过这两天猪价又略微反弹了一点,最高涨到7.8元/斤了,这跟清明节临近带动消费有很大关系。”
据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3月份第3周,生猪产品价格下降,其中,活猪平均价格16.55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2.2%,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2.1%。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7.32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1.2%,同比下降5.2%。另据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统计数据显示,3月24日,白条猪的批发平均价是9.25元/斤,与3月17日的9.25元/斤持平;比2月24日的10.10元/斤下降8.42%;比去年同期12.15元/斤下降23.87%。周环比持平;月环比大幅下降;年同比大幅下降。
对此,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刘通分析道,进入3月份以后,白条猪日均上市量环比一直是增加的,同比也一直在增加,这说明毛猪的供应状况是好转的。按照目前销售状况来看,目前白条猪的上市量与需求是匹配的,毛猪的供应基本上达到供求平衡的状态。但是,肉价走势一直存在着“蛛网效应”,供求之间很难做到完全平衡,当供应由短缺向平衡过度的时候,在表面上已经达到基本平衡的状态以后,供应能力实际上正处于上升阶段,很可能就会转向略有结余的状态。所以,控制毛猪的产能,就应该在供应能力接近需求的时候开始,否则就会很快地滑向供应过剩的状态。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养殖场就应该考虑如何控制产能、不要继续扩张的相关事宜了。“养猪场最好是考察自己周边毛猪产能的恢复状态,不要仅仅囿于一些数据来调整自己的预期。”
猪价进入反复调整期 今年仍有望维持高位
“最近2周,新发地市场白条猪的批发价虽然出现一些波动,但是价格走势还是属于相对平稳的阶段。1-2天的上涨或者1-2天的下降,都没有表现出趋势性的性质,都是肉价反复调整的表现。”刘通表示,毛猪供应已经由偏紧进入相对宽松的阶段。目前是供应与需求基本平衡,随后是供应会略大于需求。所以,在这个基本面下,肉价不会出现什么“拐点”,不会出现明显想涨落。
对于后期猪价走势,卓创资讯市场分析师姬光欣认为,这个月末一直到4月份,整个行情还是呈现震荡下行的趋势,主要还是消费不振。5月份,随着气温回暖,户外消费会有一定增加,从需求面上可以提升价格。下半年,由于前期集团化养殖的企业到下半年甚至明年都建成投产,甚至开始上市,整个生猪和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会出现逐渐恢复。那时候即使消费有一定好转,猪价上涨的幅度和力度也不会特别大。
另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猪肉行业市场供需前景预测深度研究报告显示,供需关系是生猪价格变化的主导因素。对于2017全年而言,部分省区的环保政策仍在重点执行期,能繁母猪存栏或将继续在底部震荡缓慢上行,生猪存栏的快速恢复的可能性不大。从母猪价格来看,自2016年初开始节节攀升,目前仍处于高位,这意味着在丰厚的养殖利润的驱动下,养殖户补栏较为积极。业内人士预计2017年猪价将逐步下行,但有望维持在16元/公斤的相对高位,较2016年均价18.5元/公斤下降13.5%。
生猪周期或将在2018年下半年迎来价格拐点
那么,高位运行的生猪价格何时迎来拐点呢?“未来一段时期内,生猪价格依然将维持在7~7.5元/斤,直至价格拐点初现。生猪周期将在2018年下半年迎来价格拐点。” 3月25日,在2017生猪产业发展暨猪伪狂犬病净化研讨会上,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李希荣在报告中表示,对于价格拐点出现时期的判断,他并没有研究数据支撑,只是个人对行业的观察。
李希荣进一步分析道,近两年的生猪形势非常好,一些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扩张速度加速,尤其是一些饲料大企业,已有生猪养殖产业的在不断扩张,而没有生猪养殖产业的也不断进场,如大北农、通威等,都在进入或者扩张生猪养殖。企业生猪养殖扩张的想法在去年上半年开始大规模浮现,下半年企业开始真正行动,而今年是企业集中开工建设的一年。这些建设资源的投入,将在2018年集中释放,因此,2018年下半年可能是生猪周期的拐点。这些产能最终都可能导致产能过剩,从而导致生猪价格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