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9 16:03:36 记者 刘家琴 刘振远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马莉,节假日常带着儿子去郊区体验农家乐。“既能让孩子开心,又能体验农活,培养劳动和节约意识。”4月21日,在昌平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草莓大棚里,马莉和儿子一边采摘草莓,一边说。
鲜红的草莓摘了满满一篮,她洗都没洗,手指轻轻一擦,对着草莓吹了吹,就直接送到嘴里:“我常来这儿,也了解一些种植过程,对草莓的品质很放心。”
草莓,被称作水果皇后,不仅因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如今也成了昌平区重点发展的经济作物,农民的致富宝贝。“在草莓重点园区推广减肥提质增效相关技术,不仅降低了化肥用量和生产成本,还大大地提高了草莓品质。”北京市土肥站站长赵永志认为,“合作社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更加愿意接受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共占地2371亩,其中日光温室705栋。”合作社理事长崔维国告诉记者,“要想使草莓个大、色鲜、型正、味好,就得用先进的水肥技术,像呵护孩子一样为它们增加营养。”
草莓不是长在土地上而是睡在专用基质里
走进鑫城缘合作社草莓种植大棚,一排排栽培架鳞次栉比,有两层的,有三层的,还有四层的。凑近一瞧,记者惊奇地发现,这里的草莓没有生长在土地上,却种植在栽培槽黑色、松软的“土壤”里。
“这可不是普通的土壤,是基于草莓生长所需物理条件和营养成分,由北京市土肥站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的草莓专用栽培基质。”昌平区延寿镇湖门村大学生村官雷伟伟,利用空闲时间在生产一线进行农技推广。她介绍说:“基质由草炭灰、蛭石、珍珠岩按照2∶1∶1配比而成,并加入了草莓生长所需的有机养分,简直就是一张生态有机床。”
“采用立体栽培,用基质代替土壤,是基于草莓生长特性和现实生产需要的技术创新。”赵永志说,“相较于土壤,栽培架和基质的环境较为封闭,减少了水肥下渗,不会造成面源污染,减少了水肥浪费,保障了食品安全。”
“土传病害是草莓栽培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用消过毒的基质替代,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并提高了移栽成活率。”雷伟伟接上话茬,“立体栽培节省了土地,农民不再需要弯腰干活,降低了劳动强度。”
既然这张“生态床”有这么多的好处,恐怕要花不少钱吧?其实不然!“一座3层的栽培架需要2.5立方米基质,一个棚大约40座架子,按每立方米基质600元计算,大约6万元。”崔维国向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可你别忘了,基质可以用5年之久,而且立体栽培相较于普通栽培,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100%,十分划得来。”
水肥全程自动控制做到吃多少喂多少
来到大棚西边,崔维国打开了龙头,只听草莓里“呲呲”作响。记者正纳闷,老崔却先打开了话匣子:“采用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水量、肥量、时间预先设定好程序,全程实现自动化控制。”
“草莓和人一样,少年、中年、老年不同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是有差别的。我们选择的水溶性肥料,是根据植物生长规律,搭配产生的草莓专用配方肥。”雷伟伟说,“专用肥加上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草莓营养补充的精准化,也就是‘吃多少,喂多少’,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实现了减量提质增效。”
她进一步介绍,专用肥不仅补充大量元素,还补充草莓生长所需的钙、铁、镁等中微量元素。如果缺钙,植物叶尖蜷缩焦枯,果实畸形不易保存;如果缺铁,植物叶脉间黄化,尤其花果期;补充钙、镁直接提高坐果率。用了专用肥,草莓成品率高至85%以上,颜色亮红、有芳香气、果型正,单果重量普遍25克以上,门果(年结第一次果)单果重量更是达到40克以上。
在赵永志看来,鑫城缘采用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是近年来北京市20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的一个缩影。他介绍,近几年,北京市土肥站在经济作物上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模式,升级改造部分园区灌溉设施,安装了滴管、微喷设施,示范补贴水溶肥502吨,建立1万亩核心示范区,在重点园区基本形成了以水带肥、水肥耦合、水肥共促、水肥同节的模式。
不仅有补光灯还有二氧化碳气肥
万物生长靠太阳,草莓也不例外。2015年11月,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合作社草莓的品质和产量。心痛之余,崔维国找到了赵永志:“能不能解决草莓补光的问题?”
在赵永志推荐下,老崔购置了补光灯,保证了棚内光照的充足。“雾霾天、下雨天,如果阳光不足,棚内湿度过大,很容易得灰霉病。”雷伟伟介绍,“补光灯能在冬季保证草莓每天8个小时的光照,而在平时光线不好时,晚上也可以补光2个小时。”
“不止是补光灯,我们还有二氧化碳气肥,促进草莓的光合作用。”崔维国说道,“植物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采用二氧化碳气肥,可使二氧化碳利用率提高30%以上,有效增加了产量。”
“不论是立体栽培、水肥一体化还是补光灯、二氧化碳气肥,都离不开北京市近年推广的‘智慧土肥’技术。”赵永志表示,该技术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土肥施用环境的智能感知、预警、分析和专家指导,为作物生长提供精准化服务、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从而达到了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