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6 17:34:00 首席记者 赵允
爱是什么,对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新村47岁的宋聪贤而言,爱是一日三餐。
2015年,在周至县开办多年订做服装小店的宋聪贤和丈夫回到老家终南镇新村,在家人的支持下,在村上办起“仁爱之家”,每日五元,为村上6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一日三餐。
三年来,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用自己瘦弱的肩膀,以一日三餐之爱,为村里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撑起了安享晚年的一片天。
“我幸福,我也要让老人幸福”
5月10日下午,记者走进新村“仁爱之家”。在饭厅里,一副印有“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字样的巨大喷绘首先映入眼帘。宋聪贤说,这是“仁爱之家”开办的宗旨,也是她心里想真实呼吁的声音。
采访中,宋聪贤告诉记者,自己年青时有一个梦想,就是办一所敬老院,但当时孩子都小,家里要靠门店的生意维持生计,所以这个想法只能长时间搁浅。但即便如此,她也从未放弃过这个梦想。后来,孩子大了,她就想不如从眼下着手,从照顾老家的老人着手。
于是,2015年5月,宋聪贤将老家的房屋翻新改造,最终建成了能容纳150余人就餐的“仁爱之家”。当年8月,“仁爱之家”正式对村上的老人开放,供应一日三餐。除了三餐供应外,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生活,宋聪贤在现有的空间里,配备了影视播放室、棋牌室和阅览室。
“幸福是啥,我总想着不是拥有多少钱,而应是拥有多少精神财富。给儿女留再多的钱,没有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孩子也可能守不住这些财富。我的两个孩子都很乖,一家人和和睦睦,我自认我过得很幸福,所以我觉得我应该为社会做点事情,我想让跟前的老年人也像我一样幸福。”坐在记者身边,宋聪贤说到。
·“身边朋友说我劳神费力干这个是不是疯了”
宋聪贤告诉记者,为了保证老人的饮食和营养,“仁爱之家”专门雇佣两名得力的厨子,每周给老人们不重样的安排伙食。而这样的高标准待遇,也让“仁爱之家”收到的伙食费根本无法负担老人们的饮食开销。
记者了解到,开办三年来,“仁爱之家”的所有开销全靠宋聪贤家里支撑,虽然期间也有一些爱心人士捐款、捐物,但都是杯水车薪。据统计,目前,宋聪贤家里已先后为“仁爱之家”投资20多万元,除去收到的少量善款外,每年仍会倒贴四五万元。但即便如此,宋聪贤仍不愿通过提高伙食费来缓解压力,她说,对很多农村老人来说,费用一高就直接意味着老人们吃不起。
而不断地倒贴,也让宋聪贤身边的一些朋友看不下去。她说:“我一些朋友听说我开办‘仁爱之家’,都说我是不是疯了,吃力劳神还贴钱,图啥。”
“我不图啥,很多在我这里吃饭的老人都是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很多老人的孩子在外打工支撑着家里的开销,老人能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子女出去也放心,所以这样想,我就觉得我在干一件有意义的事。”宋聪贤表示。
·“一天五块,她图啥,我们看着都心疼”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仁爱之家”吃饭的老人中年龄最大的93岁,虽然当初规定的是给6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三餐,但面对家里有残疾等特殊情况的,宋聪贤也会特别降低“仁爱之家”的门槛。
宋聪贤告诉记者,从“仁爱之家”开办至今,已有三个在此吃过饭的老人都相继离世,这更让她觉得关爱老人,时不待人。
而在“仁爱之家”吃饭的很多老人也知道,他们交的那点饭钱根本抵不了伙食开销,所以心里总暗自心疼宋聪贤的付出。
“娃太好了,我们一帮老骨头在家也不见得能吃这么好。”空巢老人史文才说。
“五块钱现在在外面一顿饭都不够用,我在这吃了三年饭,原来80斤,现在都涨到100斤了。”86岁的田斌笑言。
“娃办这个‘仁爱之家’真真正正让我们周边的这些老人们享福了。”在此吃饭近三年的老人司彩英说。
而牛起超和程桂兰老两口也告诉记者,孩子每天在外干活,自从他们在“仁爱之家”吃饭起,孩子外出都放心多了。
对于老人们的赞赏,宋聪贤也总说:“你们能来我这里吃饭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仁爱之家’是爱的熔炉,我不想放弃”
记者了解到,“仁爱之家”开办近三年来,每年重阳节,宋聪贤都会邀请全村老人来此免费聚餐,让大家共享欢乐。除此,宋聪贤还为“仁爱之家”立了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当月有老人过生日,不论老人曾在家怎么过,“仁爱之家”都会在每月15日为过生日的老人定做生日蛋糕,大家共同为其庆祝。
一路走来,宋聪贤告诉记者,“仁爱之家”就像一个爱的熔炉,将所有爱心人士的爱汇聚在一起,这当中有三次为“仁爱之家”老人们捐鞋的爱心人士张磊的爱,也有慷慨解囊,为老人们捐棉衣送温暖的爱心人士徐航胜的爱。除此,现在每逢节庆之日,不少邻里乡党也会主动来到“仁爱之家”当义工,打理闲杂事务,改善老人们的生活。
几年的坚持,对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而言,负担着实不小。但宋聪贤说,她不想就此放弃。在此,我们也希望有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能伸出援手,让这份爱老之心得以延续,也让“仁爱之家”能够永驻。
图为老人们在“仁爱之家”吃晚饭。
图为宋聪贤(二排左起六)和在“仁爱之家”就餐的部分老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