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产业扶贫绽放“四好”幸福花——中江县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2017-05-22 09:15:40    肖开丰 陈晋 顾朝辉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中江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脱贫目标,切实推动产业脱贫,利用到户精推扶贫资金、农业项目资金扶持贫困人口发展种植、养殖业,推进中药材、食用菌、蔬菜、蚕桑和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规划发展一大批特色扶贫产业,通过“造血工程”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越来越多的贫困村正发生变化。

“2017年我县还要脱贫9428户、22369人,实现全县全面脱贫,任务很重,责任巨大。”中江县委主要领导说。□肖开丰 陈晋 顾朝辉/文肖开丰/图

发展乡村旅游拓宽村民致富渠道

中江县的贫困村如何“摘帽”?一三产业如何实现互动?走进中江的乡村旅游景点,答案开始浮现。

4月28日,中江芍药花赏花节在石垭子村芍药谷开幕,万亩芍药花次第开放,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前来一睹芍药花乡的风采。而对在一旁开农家乐的李贵来说,还有源源不断的生意。

石垭子村是中江县的贫困村之一。变化在几年前出现。随着中江县大力发展芍药花产业,李贵等村民家不仅种起了芍药花,还将住房变为农家乐,做起了乡村旅游。据统计,自2013年首届芍药花生态旅游节以来,芍药谷主景区共接待游客168万人次,旅游直接经济收入5.3亿元,拉动全县旅游收入21.2亿元。

近日,在太安镇红泉村的特色小吃摊前,挤满了前来吃凉粉、吃凉面的游客。“这几天太好卖了,每天都要卖出两三百碗。”小摊老板黄波说,景区的桃花越来越“红”,农民的致富门道也越来越“宽”了。

太安镇党委负责人介绍,该镇着力打造服务“成都一小时经济圈”的休闲观光农业,引进投资开发山坡和荒地,种植10多个品种约2000亩的观赏桃花,并硬化道路、修建停车场,对农房进行风貌改造,打造了一个风情独特的桃花谷。今年赏花节共接待游客66万人次,拉动消费7000余万元。

4月16日,元兴乡西阁村首届芍药乡村旅游节拉开序幕。盛开的芍药花吸引了周边数千人慕名而来,周边农民纷纷在划定区域支起摊架,油炸麻鱼、鸡蛋、蜂蜜、时蔬等各种土特产走俏……

发展乡村旅游,用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是中江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现实选择。以花为媒,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只是中江县产业扶贫的一个剪影。从3月的红泉桃花,到4月的芍药,到6月的荷花,到11月的菊花,中江以花为媒,坚持以产业扶贫作为推手,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合力攻坚助农增收。截至2016年底,全县共完成贫困人口退出26149户、66201人,减贫率达到74.3%。

立足产业优势激活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作为农业大县,同时也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地区之一,怎样利用产业优势推进脱贫攻坚?着眼于农业产业结构、经营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群众收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助农增收,中江县扶贫工作特色明显。

“有规模才有效益,有效益才有人来种地!”中江县委主要领导到永太镇皇承记4000余亩生姜种植基地调研后,提出了以发展工业的思维发展农业的理念,引导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彻底改变中江农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田利用率逐年下降。为改变这种状况,化不利为有利,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指导精神,以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农户把闲置或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耕地经营权流转到产业大户手中,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在永太镇多宝村、清福村,一大片金黄色的小麦丰收在望。这是金穗源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的1000多亩小麦种植基地。该合作社将多宝村、清福村作为主要种植基地,将众多农户手中零散的耕地承包后集中种植,有效提升耕地产值。

“过去,农村群众固守着自家责任田,完全是‘看天吃饭’。有了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营后,农村群众一方面有了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另一方面受雇于企业,成为农业工人,收益自然水涨船高。”永太镇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推进传统农业种植发展,中江县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永太镇欣旺葡萄种植、东北镇韭菜种植、宝源蚕业专业合作社蚕桑产业发展,中江通过发展产业创新扶贫增收得到了社会认可。

在精准脱贫工作中,中江县立足自身优势,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建立无公害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支柱产业,同时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脱贫攻坚。

2016年3月9日,德阳凯达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带领公司员工,走进辑庆镇青云村11社村民王道秀家,将3万元现金送到老人手中。86岁高龄的王道秀老人家境贫寒,两个儿子都未能娶妻,小儿子还身带残疾。得知情况后,该负责人决定进行资助,这才有了上门扶贫的一幕。

如今,中江县共有19244人通过产业扶贫实现稳定脱贫,占产业扶贫任务数的66.8%;共有170个市级贫困村“摘帽”,占全县市级贫困村总数的55.4%。

坚持示范引领努力建设“四好”美丽新村

产业的发展不仅仅带来了好房子、好日子,随之而来的还有好习惯与好风气。

“房子好还得环境好,现在村民卫生意识都提高了,整个村庄感觉亮堂多了……”中江县集凤镇拱桥村村主任邓忠保说。

好习惯与好风气如何形成?3月下旬,由德阳市委办、中江县委办及集凤镇党员干部组成的3个驻村工作组60余名志愿者,深入村社院落开展志愿服务,手把手地示范引导,蹲点打造“微村落”,对农户房前屋后的环境风貌、室内农具、家具衣物、牙刷牙膏等生产生活用品的摆放逐一进行帮助指导。

通过示范,“微村落”环境美了,但还要靠群众自觉长期坚持生活好习惯。为此驻村工作队组织开展了“两好”主题活动。在松堡村“微村落”突出“三讲三爱”孝德文化;拱桥村刘家院子以“微宣传、微示范、微公约、微激励”推动年画入院、公约入户;石垭子村吴家院“家训家风”上墙,让人自觉维护人居环境优美的村容村貌。

集凤镇通过播放坝坝电影、建设健身小广场、组织文艺表演队等多种方式,丰富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推行依法治村、依规治村、以德治村,全镇上下形成了良好的文明风尚。该镇还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污水管网等环保设施建设,强化规模养殖业等面源污染管控,全年全域禁烧秸秆,乡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中江县通济镇道桩村通过种植芍药、金川、佛手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2016年,全村67户贫困户已脱贫46户,今年将实现整村脱贫。

据了解,中江县通过统筹重点工程拆迁、地质灾害搬迁、危房改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年画村等资金项目,规划建设新村聚居点,打造特色风貌“微村落”。目前已实施异地扶贫搬迁462户,地灾搬迁291户,实施危房改造1981户,群众住房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按照“勤奋+智慧+亲力亲为=落实”的工作理念,中江县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加油干。目前,一个个“民居风貌特色化,产业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标准化,人居环境优美化”的“四好”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带在中江显现雏形。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