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2 09:53:00 肖力伟胡明宝
对地处渭北旱塬的陕西省富平县果农而言,给果园浇水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大水漫灌一亩地要浇近两个小时,一亩地一年浇5次水就要花费450元。对于承包了112亩果园的段俊发来说,如此浇地,费工费力不说,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然而,自从上了滴灌设施,58岁的段俊发再也不用为浇地发愁,只需要轻轻打开水阀,每棵果树就都可以得到水源的充分滋养。“用原先一次的水量现在可以浇5次,而且不用再雇人浇地,一年一亩地水费仅100元。”段俊发对现代化的节水灌溉设施赞不绝口。
段俊发果园的这一变化得益于富平县2016年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苹果产业项目。作为全国55个苹果种植重点县之一,富平县财政局、果业管理局等部门紧抓省、市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和创建全省优质苹果基地县建设的机遇,依托省级财政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打造高标准现代苹果园区,推动果业提档升级。
统一规划,新建高标准园
“近年来,富平县把做大做强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抓,推动果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富平县果业局局长何宝全说,“然而,依靠单家独户的产业革新难度很大,必须要创新机制牵住产业升级的牛鼻子。”
2016年,富平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项目实施,建成1400亩富平特色苹果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完善1000亩挂果园的防雹网搭建和1000亩的老果园苹果腐烂病防治,辐射带动周边2万亩苹果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在富平县新兴果业生产区梅家坪镇五一村,富平县聚智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原先分散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统一规划建成高标准现代苹果园区。合作社理事长王六七告诉记者:“园区的苗木、格架系统、水肥一体化等均由财政资金支持,帮助我们做成了我们单家独户想做而做不了的事。”
段俊发告诉记者:“近些年种植苹果效益非常好,但是由于果园面积小,一年收益有限,想流转点土地扩大规模,又担心技术不过关,投进去收不回来,所以就忙时管理果园闲时打工,很难将工夫集中到果园上。现在通过合作社给咱流转好土地,又给咱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所以就果断承包了100多亩果园。”
技术革新,推动产业升级
“富平县高标准现代苹果园区的建设适应了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在财政项目的支持下,富平县形成了由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大户联营、协作发展的经营模式,发展现代果业园区,示范带动全县苹果产业发展。”富平县果业局副局长惠杰斌说。
步入富平县薛镇现代苹果园区,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地按照矮化、密植、立架、格网高纺锤型栽培的果园,统一的病虫测报仪器,遍布园区的杀虫灯、诱虫板等物理防治仪器,以及铺设在果树间的水肥一体滴灌系统,推行现代化的果园管理技术。
据富平县薛镇苹果产业联合社理事长董双军介绍,在财政项目的支持下,合作社统一为园区购置了机械化农机具,旋耕、打药、除草等实现机械化操作。“通过技术革新和机械化生产,高标准苹果园与传统果园相比,可以节省水肥50%、劳务50%,丰产期亩均纯收入可以达到1万余元。”董双军说,“在农业园区内,现在水、电、路、技术什么都方便。按照标准化生产,产量6000斤,商品率95%。原先种苹果都是自己摸索,就拿用肥来说,原先就是撒点复合肥,现在在合作社指导下用上了有机肥、菌肥,讲究平衡施肥。”
果农承包,兴办家庭农场
“合作社在统一规划建成现代农业园区后,除了部分由合作社自营外,会按照30~50亩一方发包给种植大户管理种植,以‘大园区+家庭农场’的形式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惠杰斌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园区的经营效率,示范带动更多的果农到园区承包果园,加快推进产业革新。”
富平县聚智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每亩地1000元的价格流转了650亩土地,涉及170户农民的土地,进行集中建园后,以亩1000元分包给了12户果农进行种植。合作社提供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耕作、统一品牌销售,合作社从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环节提取适当费用,用于支出及分红,扩大再生产。
苹果树进入挂果期的前三年,为增加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在合作社指导下实行套种。董双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园区承租户按30亩计算,前三年在树行间种植红薯,每亩年纯收入1000元,一年一户可获得3万元,第四年开始一年每亩果品收入可达3000元,30亩一年可收入9万元,第五年开始一年每亩果品可收入5000元,30亩一年可收入15万元,第六年每亩收入可达1万元,30亩年收入可达30万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的模式让三方共赢:土地承包户安全拿到土地流转费,合作社提供各种服务实现创收,转包种植大户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效益。”何宝全说,“近年来,在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苹果产业项目的不断支持下,富平果业正在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生产布局合理、规模优势明显、生产流程标准、服务体系健全、效益优势突出的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