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又逢周末,资阳市雁江区松涛镇宰山村,几条鲜活的鲤鱼在秤上蹦跶。“8斤96元。”“鱼老板”张长明把钱揣进口袋,满足地回到躺椅上喝茶。
张长明曾是宰山村的养猪专业户。他想不到,原来自家臭气熏天的养猪场如今会变成开满荷花的鱼塘,而成天钻在猪圈里的他会成为“鱼老板”。
宰山村位于资阳市雁江区外环路边,曾是当地著名的“养猪村”。2014年前后,宰山村的养猪规模达到顶峰,全村生猪存栏量接近2万头,每天产生的粪便至少有1万公斤。粪便随意堆在闲置地上,村民林全章直摇头,“臭气隔几百米都能闻到。”
资阳市农业局畜牧业发展科科长古维刚介绍,除污染空气外,不经处理随意堆放的粪便还能随雨水进入水系,造成水质污染。此外,粪便中还含有病原微生物,可能引起人畜共患病。
2015年,资阳启动为期3年的畜禽污染治理。由于地处城郊,宰山村被划为禁养区。按要求,禁养区内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和小散养殖集中区必须搬迁或彻底关闭。
考虑到村民的生计问题,资阳禁疏结合,在加强巡查的同时,鼓励当地机械厂等企业就近吸纳劳动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渐渐地,随着养殖户的减少,宰山村空气好了起来,乡村小路也干净了。
2015年9月,随着最后一批猪的卖出,宰山村几百户的猪圈全部空了。张长明从衣柜里翻出多年没穿的浅色衣服,“原来脏得很,都不敢穿浅颜色的衣服,现在不怕了。”
环境变好了,当了十几年“猪老板”的张长明也变成了“鱼老板”。2016年,张长明跟村里十几户人家共同成立了绿森专业合作社,承包30多亩地。“一部分用来养鱼,一部分用来种藕,还能搞农家乐。”
经过治理,曾经的“养猪村”变成了“度假村”。“每到周末,城里来的小汽车把村口的坝坝停得满满当当,最多时有近百人来钓鱼、赏荷、吃农家饭。”张长明一算账,“现在环境好了,赚得也不比养猪那时候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