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7 06:25:48 徐中成
若尔盖高原之宝牦牛乳业公司包装车间内,工人们加班加点忙生产。 本报记者 吴传明 摄
盛夏,阿坝州若尔盖大草原已是绿草茵茵,进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30多岁的索朗扎西骑着摩托车,从远牧点匆匆赶回班佑乡打更沟村。他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成为若尔盖高原之宝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重要的奶源地,全村117户人尝到了甜头。村民把新鲜的牦牛奶卖给企业,就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做酥油、奶渣,收入还能增加3倍多。
这种变化正是阿坝州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缩影。□本报记者 徐中成
放养改圈养出栏周期缩短2至3年
牦牛是高原藏区的标志性产业,据统计,阿坝州现有存栏牦牛180余万头。
长期以来,牦牛养殖原始粗放,处于半放牧半野生状态,生产周期长、出栏率低、经济效益低、产业形成难,成为制约群众增收的瓶颈。“25亩草场才能养活一头牦牛。”班佑乡求吉南哇村牧民桑科回忆说。
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阿坝州率先从“养”入手。2015年,在总结农牧区群众圈养牦牛经验的基础上,该州在小金、金川、马尔康等7个县(市)启动实施牦牛标准化养殖试点示范,将牧区天然草原放养生长到4岁、体重达200公斤左右的牦牛,转移到半农半牧区进行100天标准化饲养,体重增加80公斤至100公斤后适时出栏销售。
阿坝州农业畜牧局畜牧工作站副站长胡红春说,为保证生产环节绿色、安全,标准化养殖统一了入栏、圈养、配饲和出栏标准。如在统一配饲标准上,明确过渡期以羌活等中草药为主配制饲料,饲养期以玉米、豌豆等农作物为主配制饲料。
“通过标准化养殖,牦牛5至6年的自然出栏周期缩短了2至3年,大幅度提高了出栏率,同时还降低了草原承载压力1至2成。”胡红春介绍,试点两年,阿坝州已建成标准化牦牛养殖场57个,出栏牦牛12310头,带动30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十三五’期间,将继续推广牦牛标准化养殖,计划建牦牛标准化养殖中心80个、养殖小区600个。”胡红春说。
综合开发利用初步形成肉奶加工体系
带着帐篷,拉着带有发电机和空调的奶罐,收购合格的牦牛奶,是扎科的重点工作。
在打更沟村,扎科给索朗扎西带来好消息,7月,公司又将启动牦牛奶收购,每公斤牦牛奶的收购价初步定为7元钱。
牦牛浑身是宝,如何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阿坝州剑指牦牛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推进牦牛肉、奶等资源的精深加工。数据显示,2016年底,阿坝州年出栏牦牛43.15万头,产值21.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2%。其中牦牛肉产量为4.3万吨,奶产量为12万吨。
“牦牛奶粉市场需求旺盛。”若尔盖高原之宝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千彪说,公司开发的牦牛奶系列产品已通过中国和美国、欧盟有机认证,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4月26日,公司在松潘县启动了牦牛奶集中加工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在5年内形成年产9.6万吨乳制品的生产规模,覆盖我省藏区及甘肃甘南州、青海部分牦牛产区,有望带动近10万名藏区农牧民群众脱贫增收。
“下个月,公司准备在求吉南哇村搞牦牛爱心认养计划,打造集‘养殖、加工、认养、旅游’为一体、覆盖牦牛全产业链的牦牛物联网。”李千彪透露,这个计划有望让牦牛的综合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阿坝州另一家龙头企业——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今年计划推动实施阿坝牦牛产业精准脱贫工程,以提供生产资料、培训生产技术、收购牦牛奶、销售牦牛奶粉等形式,帮助阿坝州牧区四县2.8万户牦牛养殖牧民脱贫致富,力争每户每年收入达2万元。
目前,通过引进和培育,阿坝州已发展规模化牦牛肉加工企业18家、奶加工企业2家,初步形成了以肉、奶加工为主的牦牛产业体系。胡红春透露,下一步,还要做好牦牛肉的冷链,延伸牦牛骨、皮、毛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链。点睛畜牧业供给侧改革需要强化科技支撑□傅昌秀(省畜牧总站推广研究员)
在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阿坝以脱贫攻坚为牵引,一方面在保证生产环节绿色、安全基础上,探索实施牦牛标准化养殖,缩短牦牛出栏周期2至3年,增加群众收入;另一方面培育发展规模化牦牛肉加工企业18家、奶加工企业2家,着力推进牦牛产品精深加工,达到了优化供给、提质增效、脱贫增收的目标。经验实用,值得总结推广。
目前,我省藏区有400多万头牦牛,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大事,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强化科学技术支撑,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并以创新的理念循序渐进逐步推广。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