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6 17:34:21 朱茂
“鸡还没孵出来就订单不断,现在就剩1000余只留着保种。”近日,古蔺县桂花乡犊朗黑鸡养殖户罗满江正在“发愁”。去年,他签下一个4000只鸡苗的销售大单,先后经过4批孵化才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本地土鸡售价每斤18元,还需宰杀煺毛后送货上门;犊朗黑鸡活鸡就能卖到每斤40元,买主还纷纷主动上门抢货,原因何在?答案在于:“优质+生态”。
犊朗黑鸡为古蔺特色鸡种,在古蔺饲养有上百年历史,鸡种本身具备的遗传稳定、抗病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加之古蔺县山清水秀、环境生态,让放养于林间的犊朗黑鸡以大自然的昆虫、玉米、菜和杂草为食,自然生长,其肉质细嫩、肉香浓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生态田园:播下“金种子”规模化培芽
犊朗黑鸡有了“高身价”,麻辣鸡上了《舌尖上的中国2》;牛儿直奔产业化,甜橙培育“名果”牌;牛皮茶种进大基地,赶黄草长在千亩园……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依托“生态畜牧、山地烤烟、优质果蔬茶、道地中药材”四大“种子”产业,古蔺县新的形象定位于“生态田园”。
来到位于古蔺县护家镇的肉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园区一、二期已建成17000平方米肉牛养殖圈舍,同时,供水供电设施已建设完成,粪污处理系统正在升级改造。
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是古蔺县2014年以来在畜牧行业引进的最大招商引资项目。“目前园区基本建成,实现年出栏肉牛1500头,带动农户发展1300头。”据四川省郎多多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齐光介绍,园区采用“种-养-加”生态循环发展方式和“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加盟发展模式,未来将全力实现年存栏肉牛5000头,再带动全县养殖肉牛5000头,实现年产值过亿元。
健全“企业+专合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的工作联动和利益联动机制,是古蔺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遍地开花”的根本之策。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古蔺麻辣鸡市场一路走俏。“今年3月,麻辣鸡已经作为食品‘飞’上了四川航空公司开往全国各地的70余架客机。”据古蔺三深农产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张伟介绍,2016年,公司向外销售近10万只古蔺土鸡,包括合作社养殖的3万只和公司各订单养殖农户散养的近7万只。通过制作成麻辣鸡或初加工的形式,公司将近10万只土鸡送到了全国各地,包括王府井百货、伊势丹百货等高端卖场,以及五星级酒店、飞机头等舱等。
“现在已有1000多户农户帮我们养殖土鸡,其中100多户是贫困户。每年,公司能够带动每户农户增收至少3000元。”张伟介绍说。
在古蔺县,仅土鸡、肉牛、丫杈猪三个产业的龙头企业,就已经与全县106个专合社达成合作协议,与3500余户适度规模养殖场(户)签订畜禽养殖订单。放眼全县,农民专合社已达到1200家,推动各方产业化向纵深发展:以甜橙、脆红李为代表的名优水果种植面积达12.15万亩;赶黄草已在桂花乡、观文镇、双沙镇3个乡镇发展起千亩种植基地,并有望于今年9月正式进入新食品资源目录;3000亩牛皮茶观光园区将于2020年正式“问世”……在“生态田园”的土地上,一批批特色农业产业方兴未艾。
农业观光:文化搭平台 经济唱好戏
古蔺县,被誉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如何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以文化为载体、以生态为核心,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古蔺县瞄准农业观光,点燃“乡村旅游”热。
以建设万亩茶叶产业园为抓手,今年3月,“风情马嘶 最美茶乡”2017苗乡茶文化节举行,八方游客来到茶场,亲自采摘、亲手炒制新茶,在秀美的茶园风光中怡然品茗。
同样以农耕文化、生态文化搭台,以“农”促“游”,去年7月,第二届水口杨梅生态采摘节也如约而至。在不到半个月的“杨梅节”期间,作为距离古蔺县城最为边远的小镇,水口镇万亩优质杨梅一 销而空,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当地农家乐更是忙得不亦乐乎。短短时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0余万元,乡村旅游拉动经济发展的向心力“大显神通”。
伴随着马嘶茶文化节、水口杨梅节、双沙菜花节、三道水脆红李采摘节、马蹄椪柑节等活动在川滇黔渝地区成为富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节事活动,如今,古蔺县已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转型升级,构筑生态效益型经济结构的重点所在。
去年8月,位于古蔺县箭竹苗族乡团结村的大黑洞景区仅用6个月就建成营业。同时,配合当地第八届苗家风情节同步造势,前来溜滑索、赏百花园,探险天然溶洞;打糍粑、吃长桌宴,体验苗家风情的游客不断增多,村民项子君家的农家乐应接不暇,营业额从前年的6万多元,提升至去年的22万元。
另外,笔者还从古蔺县旅游发展推进办公室获悉,目前,大黑洞景区正在全力创建国家4A级景区。景区开业至今,已吸引泸州、成都、重庆、云南、贵州等地游客约45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86万元,并带动培育农家乐13家,推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1230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5亿元。农耕文化、生态文化同民俗文化的化学反应,进一步提升了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附加值。
古蔺县加快产业转型,加快旅游突破,乡村旅游正从无到有、由点至面,在全县铺开。2016年,古蔺县开展黄荆老林英雄会、太平赤水河勇渡大赛、马蹄甜橙采摘节等重大旅游节事活动14次,举办全国百名记者重走长征路等7次大型外宣活动,古蔺美食、美酒、美人、美景面向全国一展风采,“生态田园”游人如织,全年实现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8.25%,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7.07%。
脱贫攻坚:全域旅游兴 群众脱贫快
兴产业、旺旅游,把消费市场引向农村只是加快转变的抓手;扶贫困、促增收,2018年在乌蒙山片区“率先摆脱贫困、同步全面小康”才是砥砺奋进的目标。
截至目前,全县26个乡镇还有95个贫困村,贫困人口5.6万人。结合“率先脱贫,全面小康”的目标,古蔺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将旅游培育成为古蔺经济发展和助农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并在2016年1号文件中指出,要以黄荆老林、桂花地质公园、红龙湖为核心旅游景区,以“黄荆—县城—永乐—太平—二郎”为精品旅游线路,以大寨、箭竹、双沙、马蹄、马嘶为重要乡村旅游示范片,以其他乡镇特色旅游景点为补充,构建“一核一线一片多点”全域旅游格局,坚持旅游扶贫,通过大景区开发带动、乡村旅游开发带动、旅游商品开发带动、旅游线路开发带动的“四个带动”助农增收。
“农民参与景区开发、通过土地流转等可初次获利;景区正式经营后,农民可开办农家乐或经营乡村旅馆、民俗客栈,实现二次获利。另外,旅游搞起来了,农特产品、手工艺品就可转化为旅游商品,销售渠道无忧,附加值大幅提高。”古蔺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民在为旅游产业提供产品、服务获得持续增收的同时,旅游产业也将为当地带来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推动基础设施改善。通过产业整体带动,才能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之根,形成脱贫的长效机制。
“10年来,黄荆的发展变化有目共睹。”以黄荆老林旅游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黄荆乡于2006年全面竣工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黄荆老林景区2008年正式对外营业,目前已打造成为国家4A级景区,并发展农家乐、民俗客栈近百家,全乡年人均纯收入从2580元提高到8759元。
展望未来,古蔺县还将全面利用“生态田园”的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一核一线一片多点”全域旅游格局,全力打造黄荆旅游扶贫示范片、太平二郎文化旅游示范片、水口丹桂休闲旅游示范片和“最乡村醉田园”乡村旅游示范片。
到2021年,古蔺县打造的“四大百亿旅游示范片”将取得显著成效,预计全县年接待游客可达1000万人次以上,力争实现产业总投入过百亿元,旅游综合收入过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