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8 11:34:22 祁浩 张宇
红旗飘扬,团旗舞动,在这个喜迎十九大的夏天,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举着社会实践的红色旗帜穿行在承德围场的深山里,我们就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的8名学生,在5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于7月17日组成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筑绿新农”实践小分队,在这个炎炎夏日,我们在龙头山的山田野地与落叶松结下了特殊的情缘。
十天的时间里,在酷热的天气中,队员们围绕着林区的一代园、二代园及二代半园展开了丰富的调查。我们拿着测量仪器去寻找每一个能改善的问题;我们拿着调查问卷不厌其烦的对当地员工进行咨询。深山的蚊虫和炎炎的烈日并没有影响工作的进展效率,每个队员都热情高涨、竭尽所能的去走进林区,了解林区。
在参观育种基地时,我们认识了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袁德水,我们去采访袁德水时,他正和几位学校来的科研学生坐在书桌前看落叶松性系种子园各个园区的示意图。他对我们说,我们这几天特别忙,临近接种期,要在几天的时间内让学生们对林区结实量数据进行调查。
其实,袁德水没有不忙的时候,他在林区四十年如一日,从18岁参加工作,40年来根本没回过几次家。从建园到如今的发展,他花了四十年的心血投入其中。袁德水给我们讲述了他从步行上班到骑行车到坐班车的变化,从住土坯房到砖瓦房的改变,从用煤油灯到布灯到电灯的进步。袁德水是这样给我们讲解他如此坚持的:信念。是这份信念支撑着他,让他在广阔的林区中不断行走,在无数棵树中寻找一两株优树,在夜晚认真整理当天记录的庞大数据。在我们对他的采访结束后,我们看到了这样一首他自己创作的小诗:柱柱优树立山间,林木赶世人亦然。狼虫虎豹奈我何,风霜雷电若等闲。这说的是优树与林木,又何尝不是他自己呢。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们进行了“重走袁德水造林之路,践行三下乡实践精神”的活动,从袁主任建立的初代园开始,逐步的向一代园、二代园及二代半园进发,袁主任介绍说,迄今为止,基地总投入落叶松无性系428个,其中一代园24个小区,48公顷,投入家系286个:二代一批园8.7公顷,4个小区,投入家系40个:二代园二批及杂种园43.5公顷,一批20个小区,投入家系145个。我们一步一步慢慢学习和了解,听取了袁德水主任给我们对林区近些年发展的介绍,我们也对当地落叶松的育种、育苗及造林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及调查。
在重走造林之路的第二天,我们路过了一片林区,看到半山腰上有许多工人背着一个东西在劳动,我们便向袁主任要求,一齐前往观看。原来是当地的工人们为了抑制杂草灌木生长,正在进行割灌作业,小分队队员们十分好奇,便也拿上了割灌机像工人们一样也有模有样的“劳动”了起来,但是没过五分钟,就因为被震的肩膀和虎口疼便匆匆放了下来,工人们说这只是他们这个时候经常做的一项工作,几十亩地都要他们这些人来作业完,看着漫无边际的群山,小分队队员们不禁感叹道“看到一棵树容易,造一棵树真难啊,造这一片林更是难啊!”
我们的实践刚刚开始,也不会停止,这一路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广阔的森林,崇高的峻岭,更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走到林区的最后,袁主任仍然意犹未尽,将近60岁的袁主任还像一个宠溺孩子的父亲一样骄傲的对我们说,争取明年,最晚后年我们一定把第三代园建立出来!
让我们一同奋进,共同努力,一起让我们可以真正的做到“青春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