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31 15:24:00
说起杨凌20年来的变化,相信很多杨凌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以前很少能见到外国人的身影,现在见到外国留学生和外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近日,视线记者采访了一位在杨凌居住、教学13年的外教,听她讲述这些年外教眼中的杨凌变化。今天的“老照片 新跨越”系列报道为您刊发《伊丽莎白眼中的杨凌变化》 。
她叫伊丽莎白,今年61岁,来自美国芝加哥。2004年,受美国奥本大学的派遣,她来到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教,一呆就是13年。13年来,她教过的学生近3000人。除了日常工作外,每到周末,她都去杨陵区社会福利院当义工。最近,她还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2017年优秀外籍教师”。
现在,伊丽莎白已经能用简单的中文与人交流,并且很享受这里充实的异乡生活。回忆起刚来杨凌的日子,她说是中国人民的善良、礼貌和安逸的城市氛围让她消除异乡的孤独,决心长期留在这里。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5年,是伊丽莎白刚来杨凌的第二年拍摄的。当记者问起这么多年杨凌有哪些变化时,伊丽莎白表示,杨凌越来越美,刚来这里时街道空空荡荡,现在车水马龙,并且有了更多休闲娱乐的地方;其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了,而且外国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变化都令她印象深刻。
如今,走在杨凌,随处可见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外国人。每年的农高会上,各个国家的代表和参展商更是齐聚杨凌,共商全球农业发展问题。从1999年第六届农高会上,美国、法国、阿拉伯等6个国外企业派代表参加了当年农高会,到2016年来自五大洲的50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参会,国外客商增多、国际交流活跃、国外展团增加、境外媒体聚焦,借助农高会这一平台,杨凌开始向国际化大踏步迈进,杨凌的国际朋友圈也正在不断扩大。
首届杨陵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期间,陕西省农科院与乌克兰农科院签署科技交流与合作协议
1997年,时任以色列副总理阿法尔·依坦来杨凌参观
2001年, 时任法国驻华大使毛磊、农业参赞雷海娜访问杨凌
2005年,时任泰国副总理披尼访问杨凌
2010年,时任尼泊尔总统拉姆·亚达夫访问杨凌
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后,陕西就明确提出要把杨凌示范区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杨凌示范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及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建设,国际农业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016年11月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
2016年,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等丝路沿线12个国家的59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杨凌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已成为丝路沿线最具影响力的农业科教合作平台。杨凌还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设立了贸易投资服务中心,建成了“丝路农业合作网”,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企业创新联盟”,在中亚国家、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丝路沿线建设了6个国际科技合作园区,通过市场化手段有效推动了农业科研成果在丝路沿线转化和推广。
近年来,杨凌先后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农业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平台13个,启动建设中哈、中美、中以等8个国际合作园区。在商务部、科技部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截至目前,杨凌已成功实施援外培训项目78期,累计为埃及、加纳等100多个国家培训了1890名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