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今年苹果“好的不多多的不好”.

2017-10-09 08:55:28   

我国已成世界最大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 大多数果农仍处在追求产量阶段, 然而果品质次价低。

种植分布及产量

省份

地区

种植面积(万亩)

总产量(万吨)

平均亩产(吨/亩)

山东

烟台

270

460

1.70

威海

60

24

0.40

青岛

50

54

1.08

淄博沂源

35

60

1.71

甘肃

平凉

260

132

0.51

天水及周边

196

180

0.92

庆阳

118

55

0.47

陇南

53

18.8

0.35

定西

12

5

0.42

陕西

延安

350

300

0.86

渭南

300

330

1.10

咸阳

200

230

1.15

铜川

86

70

0.81

宝鸡

70

68

0.97

辽宁

大连

70

88

1.26

营口

55

55

1.00

河南

三门峡

160

200

1.25

山西

运城

223

370

1.66

江苏

徐州

30

40

1.33

新疆

阿克苏

21

42

2.00

合计

2619

2781.8

1.05

“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困扰苹果产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和消费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总量的40%以上,在世界苹果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从2011年至2014年,种植面积和产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从消费需求来看,近年来,全国每年人均鲜苹果消费量达13.2公斤,超过8.2公斤的世界人均消费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成为世界上苹果种植面积最大和产量最高的国家,苹果也成为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农业支柱和在国际市场上最有话语权的产业之一,小小苹果也是很多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随着国际农业合作力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也成为世界上苹果及相关加工品主要出口国之一。

但是,一组组鲜亮数字背后,却是我国苹果苗木生产及研究、重大病虫害防控、品种改良、品牌建设、高端出口市场等生产、科研、销售方面的不足。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着力突破我国苹果“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的产业发展短板,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已迫在眉睫。

产量和消费量居世界第一

世界园艺学会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2016年,世界苹果总产量7600多万吨,中国达4380万吨,生产和消费规模均占全球50%以上,其中西北干旱区苹果栽培面积占全国三分之二。陕西以1100万亩、1100万吨成为中国苹果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省份。

国际园艺学会主席罗狄克·德鲁说,陕西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现在,陕西苹果产量约占中国的四分之一和世界的七分之一。”

目前,陕西全省107个县(区)中,苹果基地县就有44个,2016年果农来自苹果的收入占75%以上。按照陕西的规划,未来5年内,陕西全省将扶持10万户贫困人口参与到苹果产业中,达到每户种植3到5亩苹果,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的目标。

白水县被称为“中国苹果之乡”。白水县农业局局长王杨军说,从2014年开始,陕西部分苹果产区的收购价大幅下跌,但洛川、白水等地却出现了收购价在8元每公斤的直径80毫米以上优质苹果货源紧张的局面,“这充分说明,优质、有机、绿色的中高端果品是永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稀缺产品。”

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

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有知识和能力的多外出打工,从事果园劳动的多为老、弱、病、残、妇。据山东省资料,苹果果农中,30~40岁的占9.82%,41~50岁的占42.86%,51~60岁的占33.04%,61~70岁的占13.39%,71—80岁的占0.89%.即30-50岁的和50-70岁的各占一半,年轻人严重匮乏。很多地区在农忙季节出现劳工难找且价格昂贵的现象。

2、品种单一

苹果品种单一,富士比例偏高。生产中主要种植品种为富士系(不同系号、长枝或短枝型),金冠系(金冠、王林)、元帅系(红星、新红星短枝型)、乔纳金系列和传统国光系列。其中富士系占种植面积的 70%左右,国光保留 5%左右,其次是元帅系、金冠累主要为授粉品种。红富士苹果比例过大,不仅影响中晚熟品种的发展,也影响了红富士苹果的效益和销售。

3、缺乏统筹规划

苹果品种缺乏区域化规划,品种选择盲目性较大。现有主栽品种,只有新红星苹果有全国栽植区划意见,其余品种几乎没有做出区划规划。建议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对苹果品种搭配进行统筹规划,避免因产量过大而造成丰产不丰收。

中国苹果产业已呈现出十大主要发展趋势:

一、苹果总产量依旧是逐年增加的态势。从建国之初10万吨,到今天全国苹果产量4000万吨以上,中国苹果产业的发展是个奇迹。全国的苹果面积仍在继续增加,目前各苹果产区套袋基本结束,普遍反映苹果座果数量大,套袋数量多,尽管部分产区又遭受雹灾,但全国苹果今年产量将超过去年已成定局。

二、苹果总体价格持续走低。苹果总量供大于求,榨汁加工用果减少,苹果出口受阻,苹果进口大增,国内经济调整,增速放缓,加上国内各类瓜果数量猛增(近五年,每年瓜增300万吨,果增800万吨),苹果在国内瓜果消费占比下降,价格持续下滑

三、苹果生产成本继续上升。尤其是人工成本增加显著,今年山东果区套袋工酬达到240元/天,农药、肥料、纸袋等价格上涨使苹果生产费用逐年增加。

四、规模化苹果生产开始上路。现在全国苹果产区几十亩、几百亩、几千亩规模化苹果种植园越来越多,采用新的栽培模式、使用机械、设备减少人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商品市场竞争力。

五、生态苹果种植越来越加重视。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增施生物有机肥,不用除草剂,保护环境,生产健康安全产品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六、苹果优良品种不断更新。近十年来中国苹果产业不仅引进不少苹果新品种,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苹果品种目前也不断投入生产。全国3000多万亩苹果,国产品种占比在增大。其中辽宁寒富,陕西秦阳、瑞阳,河南华冠、华硕,山东烟富优系、鲁丽等优良品种就是其中的代表。

七、中国苹果质量继续改进。在国内和国际苹果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中国苹果由好看为先正在向好吃好看转变。中国苹果含糖量近两年平均增加1-2度.不论是内在质量,还是外部包装方面都进入世界前列。

八、中国苹果企业品牌效应突显。国际苹果市场山东佳农、王家山(津成泰)、小蜜蜂(汇源)、GY(朗源)、甘肃奥神州、河南鸿丰等。国内市场陕西华圣,北京秋香、山东DDD、德丰、金创,广东百果园东方红,山西华荣,静宁德美果,辽宁东马屯,新疆曾曾果园等一批代表中国苹果形象的好品牌正在被国内外市场所认可。好品牌的脱颖而出无一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九、苹果果汁业恢复性增长。我国苹果浓缩果汁经历了艰难的调整期,通过行业协会协调,全国统一去库存,今年果汁出口同比增加30%以上,行业止亏转盈。

十、苹果出口进入上升轨道。尽管今年中国苹果出口印尼受阻已经4个多月之久,但今年1-4月全国苹果出口同比数量增加127%,金额增长108%,出现近十年来少有的增长局面。

“好的不多、多的不好”亟待改变

中国现有苹果栽培面积达 3500 万亩,其中 80% 以上的苹果园树龄在 20 年生以上,苹果园更新改造是未来10年苹果产业的首要问题。苹果矮砧现代模式推广应用后,预计有 2000万亩苹果园需要更新改造,目前仅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山西、陕西等苹果主要产地的 90%的苹果园迫切需要更新。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陕西采访发现,当地既有每公斤售价在8到13元的优质苹果,也有1到2元左右的低端苹果;苹果增产、优果俏销,普通商品果价格回落、低端苹果滞销成为近年来陕西苹果销售的典型特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是陕西乃至中国苹果的最明显特点。

陕西省果业管理局局长高武斌说,果形端庄、色泽鲜艳、口感纯正、香甜清脆的中高端苹果占比太小。“近两年,陕西苹果鲜果出口量不到40万吨,不足产量的5%。同时,陕西苹果获得了东南亚、中东、中亚、俄罗斯等国际市场的认可,但以北美、欧洲等为代表的中高端市场份额还相对有限,全省目前也只有2000亩果园获得了出口美国的苹果检验检疫认证,陕西苹果的供给侧改革任重道远。”

因为始终坚持“好看、好吃、营养、安全”的种植理念,白水县林皋镇可仙村果农曹谢虎持续改良土壤,加装定点防霜设施,改栽矮化树种,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果能手”。他也曾作为中国农民的代表,走上哈佛大学的讲台,传授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秘笈。“受制于不会投入、不愿投入和不敢投入,陕西绝大多数果农还处在追求产量、果品质次价低的初级阶段。”

在位于陕西省千阳县柿沟镇英明村的华圣苹果现代农业园区,《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采用宽行密植方式、便于机械操作的富金、嘎啦等十几个品种的苹果树整齐排列,水肥入苗、机械到树的现代果园雏形初现。

宝鸡华圣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小卫说:“果树的毒菌总共有23种,国外能检测出其中的16种,而我国仅能检测出6种。组培室脱毒脱菌也实现不了,果树花叶病和苹果霉心病成为阻碍果树‘长寿’和提升果品质量的短板。病虫害科技防治水平不高、品种选育研发滞后是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的瓶颈。”

陕西苹果的仓储和物流冷链能力建设也严重滞后。一些果农反映,由于及时入库率低,苹果常温堆放有时多达10天,苦痘病、虎皮病等果品病种集中发生是常有的事情。受制于企业选果设备落后,霉心病已成为影响陕西高端苹果销售的突出问题和打造高端苹果口碑的隐患。

从产地优势转向产业优势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苹果到了由产地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型、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重要关口。应适时利用近几年果品价格出现下跌的机遇,从品种调整、树种改良等多方面入手,彻底解决陕西“好苹果买不到、烂苹果卖不掉”的尴尬局面。

一是调整品种结构。陕西省渭北果区秦冠、红富士品种占到80%以上,而早、中熟嘎拉、美国8号、陕嘎3号、富红早嘎等仅占10%~15%,加工果汁的高酸度苹果更少。品种老化、品系杂乱、良种比例少,未形成地方特色品种,竞争力不强,品种多样性差。 

二是提升果品质量。尽管各级政府和果业技术部门近几年加大力度宣传和大力推行果实套袋技术,生产无公害果品,但在实际生产中果实套袋只占1/2或1/3,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三是政府引导果农科学种植,做强不做大,通过内部交流、技术培训、外部考察等方式,培养小规模种植,依靠科学技术发展产业。 

四是转变思路,构建模式逐渐实现育苗、种植、产收、加工、包装、冷链产业化。引入借助电商、与商家联盟、家庭农场,形成农资种植销售一体化,全面提升中国苹果产业化程度。  

五是营销科学化。目前,果农所采用的苹果营销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守株待兔”,农民将苹果收获以后放在家里,等着客商上门收购;另一种是“提篮叫卖”,走街串巷地销售苹果。未来需要更多的营销技巧。 

六是进一步优化。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完善营销体制、加速整合品牌资源、建立全程苹果种植服务体系。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