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作家是那些在泥潭中打捞贝壳的人

2017-12-11 14:49:00    范墩子

QQ图片20171211165912

范墩子,1992年生于陕西永寿。本科就读于沈阳理工大学材料系。2014年开始发表作品。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32届高级研讨班、西北大学作家班学员。在《人民文学》《江南》《青年作家》等期刊发表小说作品。

1:自小从喜爱阅读开始,慢慢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前行中已有成果的收获。而早早发现且认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是什么让您从懵懂中越来越清晰地认知自己的?

范墩子:说句内心话,我现在仍处于困顿期,谈不上完全清晰地认知了自己。从喜欢上文学到现在,我走过很多弯路,也获得过短暂的幸福,但每当我直面我自己的心灵时,我发现我操刀小说并非为了某个结果,恰恰是写作的过程中我遇上了很多快乐。在这个传统文化断裂、物欲横流的当代,正是文学的存在,我的心灵才逐渐找到了一份寄托。如今我这种安静的心态,是写作给予我的。我就像居于荒原上的野兔一样,独自品咂世间的阴晴圆缺,小心翼翼地过着自己的日常。这份心态是我曾无限向往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非常感激文学。

2:“快”是这个时代的明显特质,文学却离不开时间和积累,沉下心去做某件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并不太容易,有太多理由可以轻易打断他们的专注,作为一直在坚持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如何理解“过程”与“结果”。又是如何看待所谓“现实”与“理想”呢?

范墩子:正如你说言,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快时代中,有时这种快几乎让我难以喘息,甚或无法从宏观上去衡量沉潜在时代下面的价值。而文学恰恰是慢的东西,是需要去耐心雕琢的,假如作家跟着时代一起起起伏伏,摇摇摆摆,势必被时代的洪流给淹没,因为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无不是从时代内部抓住永恒的东西,残酷地讲,作家是那些在泥潭中打捞贝壳的人。作家不会对时代的荒诞与快节奏负责,作家只对时代下面的人事感情负责。如果是一位有远大理想的作家,他绝不会为一时光鲜的结果而止步,而是缓慢地在写作过程中体验人间冷暖,为人心立言,为善爱立传。路遥在《人生》大红大紫后却对自己冷酷地说:“如果为微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件无价值的表现。最渺小的作家常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作和劳动。”对作家而言,理想永远是美好纯净的东西,现实是通往理想的必经之地,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才有可能达到彼岸那圣洁而又高贵的理想之地。

3:“时间的紧缺”似乎是很多现代人的最棘手的问题,生活中的“碎片化”产物随处可见,您如何看待文学的阅读或者创作所需“高时间成本”的性价比?

范墩子:最终对于我们每位作家而言,文学史不会去过问目前所纠缠我们的“恶魔”,文学本身就是很残酷的。如果真正想在写作方面有所作为,考虑时间的性价比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极其可笑的。

4:短篇小说作为您“寄托艺术理想的唯一渠道”,这样的创作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知力,您觉得这是“天赋”使然吗?

范墩子:我喜欢短篇小说,就是因为我喜欢脑袋里那些恍恍惚惚、飘飘渺渺的念头,我总觉得这些或明或暗的小念头往往是文学的最大“真实”。仔细想想,这种小念头如何表达出来呢?短篇这种篇幅就是极好的载体,就像一件精巧的玩物一样,样貌虽小,却内藏乾坤,五脏俱全。我从2015年在《青年作家》发表的第一篇小说起,到现在也写了不少,心中却愈发困惑起来,我常常想,或许我对短篇的天赋并不高,我是个生性缓慢而又有些拖沓的人,我擅长的是虚构那些与我记忆有关的故事,现在看来,我写得还不够多,不够好,还需要长期摸索下去,直到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

5:“灵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从您不同的作品中所描绘的迥异的人物、故事,是否能分享一下您在“灵感”捕捉方式上的体会?

范墩子:灵感是写作的发端。要想写好作品,仅仅需要灵感是不够的,一篇作品的好坏,对作家的记忆储备、分析能力、个性审美以及阅读积淀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或大或小的考验。但是灵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生成小说的一粒种子。在我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时一个简单的场景,甚或一句美妙的诗句,都能引发我的诸多想象,如果这个时候还能依靠自身的虚构能力,给予这个想象以更宽泛意义上的合理性,小说也就在脑袋中发出芽儿了。这需要作家在日常中反复磨练自己观察力和想象力,我是我的观点。

6:作为年轻的作家,创作之路上已有些许收获,您觉得目前阶段,对您来说属于“里程碑”的是哪些作品?

范墩子:还没有。有几篇对自己比较重要的作品,是因为它们是我从前一个时期走向另外一个时期的转折之作,比如《绿色玻璃球》《灵光》《我从未见过麻雀》《伪夏日》等。

7:随着国内文化产业日益受关注,您认为现如今的“作家”所处的市场经济大环境是否给予这个职业更多的可能性,您是如何理解和对待的?

范墩子:无论时代如何变,作家的武器只能是语言。汉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极为珍贵的财富,我们往往觉得时代在变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迁,可当我们反观中国的历史时,我们会震惊地发现,几千年来,人的情感与对未来的向往始终没有变,也就是说,涉及在人类身上的人性问题一直都没有改变,变的只是外在的载体。毫不客气地讲,我们今天某些比较流行的作品,或许在许多年后,将会无人问津,一文不值,这并非危言耸听。世俗地看,经济的大发展和繁荣确实给很多作家带来了名和利,但这些东西和写作本身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作为一名具有独立精神的作家,应该去一层一层地剥开大时代下人的命运的衣服,以体察人性的温柔与复杂,或许多年以后,我们只会迷恋曾经那些美好的柔软的情感,只会记住那些游荡于人世的卑微的记忆。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