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6 12:19:08 任艳莉
近几年,清涧县围绕产业扶贫,积极探索“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路径,全县初步形成了高杰村、玉家河等东区两河三岸红枣产业带,石嘴驿、乐堂堡等西区242国道沿线苹果核桃产业带,解家沟、李家塔等秀延河与无定河流域特色农业产业带,折家坪、下廿里铺等粉条石材加工产业带。同时,该县抓住沿黄公路通车机遇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并促进绿色养殖和新能源开发,从而形成具有清涧特色的六大产业,有力地助推全县大扶贫。
东枣西果——
确定发展新思路
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推动下,红枣产业成为清涧的支柱产业。全县现有红枣加工企业和个体户200余户,其中规上企业16户,年加工量12万吨;有红枣专业合作社143个。有国家级食品生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户,市级龙头企业1户。目前,全县红枣林面积达90万亩,其中盛果林60万亩,基地规模位居陕西第一、跻身全国前列。
为了加快红枣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县委、县政府积极与省国资委助力脱贫攻坚榆林合力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接,依托西农大在该县红枣科研中心这个“国家林业局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技支撑,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合作,解决红枣发展短板,明确了建设中国西部红枣产业“五个一流”,即一流的红枣生产基地、一流的红枣加工园区、一流的红枣科研机构、一流的红枣销售平台、一流的红枣旅游胜地的目标。
同时,该县适时调整发展思路,按照“东枣西果”的产业布局,鼓励企业和种植大户连片承包低产枣园,发展优质高产示范园。政府安排10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经济林,年内建成1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精品示范园10个,改造低产枣园5万亩,新栽红枣、核桃、苹果各2万亩,从而有力地带动农民增收。
文化旅游——
打造发展新名片
清涧生态资源得天独厚,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风水宝地”。
近年来,清涧县在“三河五岸风情休闲游、红枣之乡生态度假游、历史文化之乡人文民俗游、红色革命之乡经典教育游”的发展思路下,形成了“西线一日游”和“东线一日游”旅游观光线路,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逐渐形成,前景可期。
今年,该县围绕历史人文、陕北民俗、红色革命、路遥文化等内容,在“接地气、聚人气”上做文章,不断丰富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品位。加快完善版画魅力县城、鱼儿峁水利风景区、王宿里民俗文化村、黄河母亲峰景区、折家坪影视基地等景点景区建设。同时,该县强力推进毛泽东诗词馆和藏雪楼布展工程,建成黄河太极湾景区和清涧历史博物馆,完成无定河曲流群地质公园博物馆主体工程和王宿里民俗文化村服务设施配套;投资3000万元精细化打造笔架山生态文化园,重点打造3至5座山,形成“一山一木、一山一果、一山一花”的特色景观;采取“政府补、银行贷、个人筹”的方式,打造了5个旅游村,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今年,该县把纪念清涧起义90周年、传统打枣节和纪念路遥活动结合起来,举办了第一届红枣文化旅游节。10月11日,清涧县太极圣境景区举行国家AAA旅游景区授牌仪式,这标志着太极湾成为清涧县首个3A级景区。
绿色养殖——
走出发展新路子
围绕创建“全国最安全、最放心绿色生态肉蛋生产示范县”,清涧县坚持“规模适度、绿色散养、自然生长”原则,以发展土鸡蛋、黑毛猪肉和绿色牛羊肉为重点,鼓励扶持群众“沟沟岔岔种草、家家户户养殖”。
在发展中,清涧县坚持走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之路,将绿色养殖与种植业、红枣产业、山地苹果等产业有机结合,将畜禽粪污进行能源化、肥料化处理,作为枣果林、农作物的生态肥料,在确保养殖环境整洁卫生的同时,切实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严把绿色饲养、生产加工、冷链运输、检测认证等环节的监督关,打造以“清涧”冠名的公共区域品牌。
今年,该县投资1200万元完成牛羊定点屠宰场主体工程,投资5000万元建成20个绿色散养基地、培养20户养殖企业,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12万头、3万头、25万只、30万羽,建成绿色肉蛋食品体验店2个,培育畜禽养殖型、畜产品加工与流通型龙头企业2户。
据了解,清涧县今后每年将建设10个养殖基地,培育养殖大户200个,带动1000户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
现代农业——
打造发展新模式
走进位于李家塔镇樊家岔村的金盆湾山地大棚农业科技示范园,一座座现代化的大棚依山而建,远远望去,错落有致。
近年来,清涧县立足“现代、特色、规模、示范”,加大资金整合及贷款贴息力度,全面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
该县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投资1572万元完成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1200万元建成节水灌溉农田5000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8万吨以上。投资1000万元新栽苹果1万亩、核桃2000亩、中药材8000亩,推广全膜双垄玉米4万亩,种植高产优质马铃薯13万亩,种植小杂粮11万亩。
在此基础上,该县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粉条、石材加工——
谱写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清涧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粉条、石板等民营企业发扬“工匠精神”,强化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在政府的有力引导下,清涧的粉条产业蓬勃发展,宽州镇上刘家村的粉条合作社就是典型代表。该合作社采用传统粉条工艺和半机械方式生产手工粉条,坚持按照“统一采购、统一服务、统一销售、赊销淀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行“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生产经营办法,带动周边80多户手工作坊,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互利共赢发展模式,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红旗沟粉条产业带,使各个成员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实惠。
目前,清涧粉条加工户有5家公司、16户合作社和300余家个体户,涌现出北国天涧、老粉行、红旗沟、青涧、二锤、鹤达等优质品牌,年加工量逐步增长到最盛期的2万多吨。粉条市场也拓展到全国各地,年创产值超亿元,利润超千万元,受益人口达2万人。
光伏发电——
增添发展新动力
近年来,清涧县因地制宜开展光伏扶贫,既符合精准扶贫战略,又符合国家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战略。
省国资委定点包扶下廿里铺乡康家圪塔村后,投资597万元建成350千瓦光伏电站,每年可发电约40万千瓦时,年电费收入约30万元,25年可收入约750万元。同时,该电站建成后,支架下方可进行低矮农作物如土豆、蔬菜等种植,做到农业和光伏综合利用,对水土保持、植被修复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康家圪塔村61岁的赵建明和其他贫困户一样,一人分到了1000元。“这些钱,我可以买两只羊,或者继续投入买苗种地,一年下来,收成好我能收4000元毛利。”赵建明开心地算着账。
全省首个光伏扶贫项目“清涧县康家圪塔村350千瓦光伏扶贫工程”的建成并网发电后,宽州镇、折家坪等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光伏扶贫工程也相继建成投运。目前,建成投运项目运行状况良好,扶贫收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