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6 15:58:22 边建锋
永寿梁北,泾河以南。
这里,静静的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山村永太镇车村,该村是一座地灵人杰、产业发达的山村。
村中一位老党员、一位老年人、一位新农民,一心立足家乡开发特色产业,依靠资源生产绿色产品,致富不忘父老乡亲。他就是68岁的老党员耿兴利,永寿县政协委员、永寿县三八协会会长,渠子镇农业综合产业园理事长。
说起耿兴利老人,臧克家的那句“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可以说是他晚年生活的最好诠释和注脚。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默默奉献预热的老人,因成绩突出,贡献杰出,他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陕西农村百杰优秀人才”、“陕西果业生产一线专家”、“咸阳市优秀拔尖人才”、永寿县第四届“感动永寿”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产业园旗下的合作社受到国家、省、市、县表彰10多次。
耿兴利原先是村主任。2008年,他光荣退休,本可以过着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但不安于现状一心要改变家乡面貌的他,却走上了大力发展产业扶贫的不归路。
群众没有致富产业,要想富只能是空谈。面对只能搞种殖业的车村,还得依托种殖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来带动其他群众共同发展才能有出路。2013年,耿兴利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在原永太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整合三八果业合作社、绿宇农业专业合作社、红凤工艺合作社等7个经济实体,创办了永太镇农业综合产业园,采取“支部+协会+企业+农户+科技创新”的运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形成了以核桃、苹果、油用牡丹、黑小麦、杂粮为主的五大经济支柱,找准了强镇、兴村、富民的“突破口”。
产业园成立五年来,耿兴利带领产业园一班人,积极开发绿色特色产品,延伸产业化链条,共组织培训工作6次,聘请专家及教授6人,受训人次达2000余人,发放实用资料6000余份,发送实用信息50余条,开展技术咨询服务600余次,解决实际难题260余起。先后依托泾河流域绿色无公害生产地,建立了香谷米杂粮基地、黑小麦种植基地及苹果、核桃基地等5个产业基地,累计种植苹果、核桃750亩、香谷米450亩、黑小麦360亩,年产值570多万元;研发生产了杂粮、黑小麦、槐花蜜三大系列15个产品,其中国家专利8项、中国著名品牌1个、陕西省著名商标1个、市级知名商标1个,且多次在中国杨凌农高会及各类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展出,在省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黑小麦香醋、永寿槐花蜜分别荣获第二十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
渠子镇(原永太镇)车村村民景拉练在产业园的帮扶下种植小米120多亩,每斤米售5元,收入10万多元,经济效益显著,目前产业园产业链上的会员1163户形成了种植,加工运输,营销一条龙的产业模式,成为永寿农特产品上的 品牌龙头企业,每年农高会,西部商品交易会产业园的产品都代表永寿参会,对宣传永寿发展特色一村一品真正起到了带头作用,他的先进事迹省、市、县都报道宣传过,他的产品代表永寿已走向全国市场。产业园的发展壮大,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加工业、运输业的发展,更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现在的耿兴利,在乡亲们眼里是名副其实的“能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新农民”“精准扶贫的领头雁”。
“夕阳无限好,更扮夕阳俏”。如今,年过六旬的耿兴利,在群众的信任和各级组织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在以往成功经验的鼓舞下,更是信心十足,干劲倍增,他决心乘着党的十九大强劲东风,以建设美好乡村为契机,做到“技术上水平、产业上规模、管理上效益”,通过电商营销平台更好地带领村民和周边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道路,努力再上新台阶,为乡亲们开拓出一条新的致富道路,早日实现他们的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