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1 19:31:17 刘美迎
冬至不仅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民间对此的重视一点不逊于过年,由于冬至是在农历的十一月,所以农历十一月又称之为“冬月”, 民谣则有“大冬大似年”之说。
在我的记忆里,冬至是必须吃饺子的,因为我妈经常说:“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所以我每次冬至我都特别留意自己的耳朵,生怕一个不小心被冻掉,长大后才知道这事源于一个传说。
相传,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至,张仲景看到很多人饥寒交迫,还冻坏了耳朵,心里难过不已。于是就自己掏钱做了一锅羊肉馅饺子,人们连汤吃下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特别舒坦,所以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传统。
如今的冬至已经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遗留下来,我想这与它的节气时间、地理意义、气候特征是密不可分的。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讲到“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这句时,脸上充满了荣耀,以前没感觉,但现在完全可以体会到老师的那种心情,因为我和她一样为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而感到无比骄傲!
据资料记载,古人是按天文划分冬至的,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则从此开始萌发,因此这一天是个吉日,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才华横溢,这也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的光荣!
以前科学不发达的时候,人们还可以根据冬至这日的天气好坏、冬至节气在一月中的位置,来预测后面的天气。小时候奶奶告诉我们:“如果冬至在一个月的开始几天,年底就会冷;而如果冬至在月尾的话,正月就会很冷;但冬至在月中的话,就不会下雪也不会下霜。”
冬至过后便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在我的家乡有一首民谚很形象的形容了“进九”后的天气情况,它是这样唱的:头九暖,二九冻破脸;三九半,冻了锅里的饭;四九五九,闭门抄手;六九半,冰消散;七九八九,阳坡看绿;九九八十一,老汉顺墙立;冷是不冷了,只怕肚子饥。
今年的冬至又要到来了,我要把这首民谚唱给我的孩子,我要给她讲冬至的故事,让她明白祖先的智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把我们中华文化继承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