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情系村民 功载千秋

——记人民的好村官崔致远

2018-01-15 10:28:00    记者 王忠全

他舍小家为大家,用20多年时间将一个经济落后、人心涣散、污水洪流、垃圾遍地的后进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成为杨凌华夏农耕文明发祥地这块热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先后获得国家级奖牌4块、省级奖牌9块、示范区、杨陵区、杨陵街道办奖牌45块,成为全区获得奖牌数量最多、级别最高的行政村,本人获得了 “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多个荣誉称号,多次被选为杨陵区人大代表。

他一心为村民着想,俯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受到了群众的真心爱戴,2006年9月15日,村民自发敲锣打鼓将一面镌刻“人民的好村官”的牌匾送到他家,2009年1月26日,村民再次自发敲锣打鼓将一面镌刻“情系村民  功载千秋”的牌匾送到他家,表达了村民对他的感激之情。

如今,他年近古稀,却精神矍铄,精力充沛,仍然奋战在农村生产第一线,为全村的事业呕心沥血,奋力拼搏,成为基层干部学习的楷模。

他叫崔致远,69岁,现任陕西省杨陵区杨陵街道办崔东沟村村委会主任。

(一)

崔东沟村以前傍崖临沟,村民多打窑居住,以崔姓居住为多,故称崔东沟村,是远近闻名的“穷窝窝”。1948年,崔致远在这里出生,兄弟姊妹众多,他排行老二。崔致远从小就聪敏伶俐,好学上进,学习成绩优异,干农活又十分卖力,深得老师和父母的喜爱。

1969年,崔致远从学校毕业后,恰逢公社选聘老师,他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被遴选为杨陵区元树小学民办教师。

尽管当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各地,各地学业荒废的现象比比皆是,但崔致远仍然默默无闻地忠于自己的职守,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努力工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教书育人。时光荏苒,一晃15年过去了,崔致远在教师岗位上做出了显著成绩,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才,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充分肯定。

民办教师当时在农村是一个十分光鲜的职业,令人羡慕,崔致远也很喜爱自己的职业,他更喜爱天真活波的孩子们,但生活的重担压的他喘不过气来。他刚教书时,学校每月补助2元,后增加到3元、5元,最高时补助15元,撵生产队最高工分,虽说生活十分清贫,但还可勉强度日。后来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生产队不再给记工分,仅仅靠15元的补贴难以维系生活,他就痛苦地做出了人生一次重大的决定,1985年,他在百感交集中辞职外出谋生,踏上了人生创业的历程。

崔致远白手起家,前往东北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历尽千辛万苦,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诚信经营,开始借款购买单车跑运输,后来拓展成运输企业,业务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经过20年的拼搏,他积累了一大笔财富,成了人人敬慕的老板。这时,一位朋友邀请他到咸阳搞房地产开发,经过充分调研和深入思考,他答应了朋友的请求,与朋友初步达成了合作协议,人们预测他的事业将要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二)

计划将奋斗的大本营挪移到咸阳,崔致远返回家乡盖起了房子,花24万元购买了一辆新轿车,摩拳擦掌准备二次创业。谁料崔西沟的父老乡亲闻讯后,纷纷来到他家,诚恳地挽留他,希望他回乡担任村干部,带领大家改变全村落后的面貌。

当时,毗邻的崔西沟村因发展农家乐餐饮业已闻名遐迩,整天游客如织,村民赚得钵满盆满,而崔东沟村发展却十分缓慢,唯一通往村外的一条土路都坑洼不平,村里更是经济落后、人心涣散、污水洪流、垃圾遍地,人们吃水十分困难,要到邻村去车拉人挑,境况非常艰难。更为甚至,村内赌博盛行,打架斗殴时有发生……

怎么办?崔致远连续几个晚上辗转反侧,夜不能眠,乡亲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不时在脑海里显现,最后,他毅然决定,返乡与大家共建美好的家乡。

崔致远高票当选杨陵区杨陵街道办崔东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三)

面对满目荒凉、百废待举的崔东沟村,崔致远上任后从村民最迫切的吃水问题入手,把千百年来困扰人们的老大难问题作为自己的突破口。

尽管当时村账面上存有80多万,那是村民征地的赔付款,是用祖宗遗留下来的土地换来的,要拿出来通自来水,开了几次群众会,大家七嘴八舌,意见难以统一,眼看着就要“卡壳”,但崔致远没有灰心,他另辟蹊径,恰巧当时国家有相关项目,他多方奔跑,克服重重困难,用诚心感动了方方面面,争取项目支持和多方投资20多万元,接通了自来水,解决了全村村民饮水难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通水那天,全村欢呼雀跃,人们奔走相告。

俗话说,要得富,先修路。崔致远筹资80多万元,完成2.5公里南北进村路的水泥硬化工程,对全村各条街道进行了硬化,硬化水泥路面达1.4万平方米,修造了漂亮的花坛,安装路灯30多盏,新修排水渠3400米。在修路的日子里,崔致远日夜操劳,双眼熬得通红,每天天不亮出门,深夜才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家,尤其在修排水渠时,他每天很晚才回家,双腿沾满了泥浆,常常倒头就睡,妻子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身躯,一边给他洗衣服,一边心疼地暗自哭泣。

为了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崔致远带领村民在全乡率先修建沼气池163座,双瓮改厕94户,全村“一池三改”率达98%,新建4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一口,新建老年洗澡堂一处。随后又相继投入资金18万元,建造公厕1所,修建垃圾屋1座和垃圾中转站1座,有效治理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

2009年,他筹集资金90多万,新建起了260平方米两委会办公室,154平方米老年活动室、卫生室、警务室、图书室和农民文化健身中心,还建设了全区首家监控室。

如今,当你走进崔东沟村,这里笔直的水泥路,茁壮的杨树林,雪白的屋墙,美丽的彩绘,让人流连忘返,赏心悦目,崔东沟村获得了"陕西省级卫生村"。

“四”

崔致远深知,要让村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崔东沟村拥有耕地536亩,以前,全村95%的耕地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收入微薄。他多方论证,从当地实际出发,规划发展猕猴桃。

猕猴桃质地柔软,口感酸甜,营养丰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技术要求好,栽培难度大。崔致远知难而进,组织200多人前往陕西周至县学习取经,多次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举办培训班,很快让全村人掌握了猕猴桃栽培管理技术,群众发展猕猴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共建园400多亩。随后,他多方争取资金,新打机井三眼,新埋地下灌溉暗管4000多米,使全村所有耕地达到了旱涝保收,更为猕猴桃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该村猕猴桃全部进入盛果期,亩收入达到万元,户均收入1、4万元和2万元。

为了打造品牌,促进农民增收,崔致远发起注册成立了"杨陵崔东沟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全村232户农户加入合作社,社员在生产中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种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该村猕猴桃先后通过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杨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产品抽样监测,2013年5月顺利获得省农业厅无公害猕猴桃认证。为扩大市场影响,提高产品知名度,2013年3月,合作社通过西安卓森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有限公司办理注册了"东沟圣果"+图形商标。目前,该产品畅销周边区县和西安等地,每年产值达500多万元,极大的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崔东沟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崔东沟村靠近城区,开展劳务输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崔致远充分利用自己人脉,组织全村能工巧匠,成立三个基建队,很快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每个队年盈余10多万元。同时,他又努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和饮食服务业12户,每户每年增收最低4万元。

奶牛养殖在崔东沟村起步晚,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分户养殖,难以形成规模。崔致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多次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得到项目支持资金20万元,又投资60万元,购进国外先进的养殖器材和设备,建成了一座一流的养殖小区,使奶牛产业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

经过多年奋斗,崔东沟村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人均收入成倍增加,由2006年的3200元,一跃上升为14900元。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仅2009年一次就给村民发放现金120万元,让大家深切地感受到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五)

变废为宝,将荒坡荒沟通过招商引资,打造成集美食住宿、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西部风情园”,是崔致远在崔东沟村发展史上做出了又一杰出贡献。

崔东沟地处漆水河南岸,境内沟坡面积大,发展旅游事业有广阔的空间。崔致远多方奔走,招商引资1000多万元,新建“西部风情园”,将以前的荒芜沟坡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宝地,跻身于“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之列。。

“西部风情园”以西域风情为主题,建有大小蒙古包20多个,可同时容纳500多人就餐,包内均设有空调和卡拉OK,除中餐厅外还设有民族清真餐厅,让游客足不出杨凌就能品尝正宗的西域特色美食。

(六)

面对侵占村上利益的人和事,崔致远敢抓敢管,毫不含糊,为此,他得罪了一些人,这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铁心要扳倒他。他们串通在一起,连读多年告他,给他捏造了29条罪状,让人匪夷所思地说他从村上弄了10多个亿。

崔致远见这些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他气愤地在全村群众大会上公开表态,如果谁发现他拿集体一分钱, 就剁掉他一只手,决不食言。

但这些人根本不理会他震耳发聩的表态,仍然把告状当成了嗜好,街道办告了区上告,区上告罢示范区告,各级纪委、监察局、审计局先后对崔东沟村的账务连续查了7次,耗时43天,证明29条罪状没有事实依据。

2013年7月19日,杨陵区政府在崔东沟村广场召开了听证会,全村村民、示范区、杨陵区、杨陵街道办有关领导参加,多家媒体现场采访,区上有关领导现场逐条对反映的问题予以解答,后多家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示范区纪工委的领导在会上对崔致远给予了充分肯定,说他辛辛苦苦干了许多年,没有贪污一分钱,是政府和人民信任的好村官。

熟知崔致远的人都知道,他为了造福崔东沟村,不仅分文不取,别的地方公车私用,他却私车公用,一辆24万元的新车,为村上跑项目,他自掏腰包,倒贴油费、过路费。当时,村上私家车很少,村民娶媳妇给娃看病,只要谁有求于他,他都欣然应允,无偿服务。谁家有了困难,他带头捐款,帮助特困户度过难关。2007年,他发展沼气成绩显著,上级给他个人奖励了1万元,他全部分给了村里的困难户。村民崔保社盖房时从架子上跌了下来,摔成重伤,他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去世后,他带头捐款800元,并对他家今后的生产生活都做了妥善安排。汶川地震,他慷慨解囊,带头捐款1000元,有人粗略地算过一笔账,他当干部以来,少说也为村上贴补70多万元,几乎花光了他创业时的积蓄。

(七)

崔致远抓经济建设成效显著,抓精神文明建设更是功勋卓著,他主持制定了《崔东沟村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崔东沟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崔东沟村民主决策制度》、《四议两公开制度》、《一事一议制度》、大力推进民主化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崔东沟村成立了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协会、治安维持会、红白理事会等,让群众相互教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他们还利用农家书屋,搞好村民学习与培训工作;使用村广播设备、音响设备向村民提供听广播、看电影的机会,使村民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为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崔东沟村成立了80人的秧歌队、锣鼓队、秦腔自乐班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春节期间,其他地方的人都在忙着走亲戚、串门子、打麻将、吃喝宴请,而崔东沟村却年年都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崔东沟村一年一度的农民趣味运动会,成群结队的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欢聚在村委会广场,观看锣鼓、舞蹈、武术表演,参与拔河、扳手腕、夫妻三足走、举重、钓鱼、嫁接等项目的比赛,笑声、加油声、锣鼓声取代了传统的鞭炮声,成为崔东沟村新春最热情的旋律,让全村男女老少"沸腾"起来,同时,又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一年一度的表彰会更是崔东沟村树立典型,弘扬正气的重要举措,他们每年都要评选"五星级文明户"、"卫生模范户" 、“美德在农家”、“五好家庭”、“科技示范户”、"好村民"、"好婆婆"、"好媳妇"、“好丈夫”、“好女儿”、"致富带头人"等,敲锣打鼓赠送匾牌,披红戴花发奖状,在全村形成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好村风。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陕西省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农村年龄超过65岁,不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按说,崔致远已经功成名就,成立远近闻名的知名人士,也该安度晚年,享享清福了。可他却应村民盛情请求,仍然坚定不移地在村主任的岗位上继续努力,为崔东沟村的发展再立新功,再铸辉煌。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