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4 10:43:54
张志勇正在帮权发明老人家的玉米脱粒
本网杨凌讯(实习记者 贺承光)“这娃特别好,能吃苦,儿子不在的时候经常给我帮忙干活,像亲儿子一样。”提起张志勇李大妈连连夸赞。谁也想不到,这个在这里已经工作数年之久的大学生村官不会说方言,却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架起了与乡亲们互相信任的桥梁。他就是被大家公认为“乡亲们的儿子”的张志勇。
黝黑的皮肤,戴了副眼睛,中等个头,衣着简朴的他给人的第一印象还以为是普通村民。2013年,大学毕业不到一年的80后张志勇就加入了大学生村官队伍,到杨陵区揉谷镇石家村担任书记助理。
初来乍道,张志勇对于村务工作“一窍不通”。第一天上岗,村干部半开玩笑说,“小张啊,你来我们村上能呆多久啊,估计来都是镀镀金,完了就该走了,你就在村上看看书写写报告就行了。”
面对这种情况,张志勇更加勤奋努力,通过走访村民拉近感情,了解村内实际情况,同时依托党员大会与党员谈心得,广泛接触村民。“想取得乡亲们的认可,一定要能吃得下苦,把乡亲们的事当自己的事办,我是个年轻人,再苦,再累,都能受的了。”张志勇感叹。最终,赢得了村民对他的认可。
2016年1月,受组织借调安排,张志勇担任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揉谷镇权家寨村党支部副书记。当时正值脱贫攻坚战水深火热时期,刚休完婚假的张志勇初到村上,没日没夜的入户走访,摸排复核,使他便很快融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晚上加班和吃泡面已成了“家常便饭”。
李宝平是张志勇包联的贫困户,因一场车祸导致神志不清,常年流浪在外,74岁的母亲独守家中,李宝平儿子在杨陵区读高中,一周才回来一次。不忍老人孤单寂寞,牵挂儿子,张志勇和村干部多方打听才将李宝平寻回,为了解决家中温饱问题,张志勇为李宝平安排了村内保洁员公益性岗位,每月有了1000元的收入,儿子还陪在身边,老人喜笑颜开。提起张志勇老人连连夸赞:“人特别好,儿子不在的时候经常给我帮忙干活,知道我想儿子,把他找回来陪我还给安排工作,这娃就像亲儿子一样。”
在权家寨工作一段时间后,张志勇发现,权家寨村主体经济为设施大棚农业及村内养殖,但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为了让村民增收致富,他鼓励村民发展家庭农场和家庭农庄,加大以种植葡萄、甜瓜、西瓜、蔬菜为主导的设施农业规模,联系农业种植技术专家来村培训指导。
“希望大学生村官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进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烟台市福山区福新街道垆上居委会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复信里的一段话,驻村数年,在权家寨村的建设中,张志勇一直将这段话牢记在心,用无悔的青春换乡亲们的脱贫致富。
实习编辑:梁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