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渭南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18-01-30 10:49:46    祖亮

    “创业之星”表彰大会全体合影。

贫困户正在了解“如何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扶贫政策。

    为残疾人举办自主创业培训班以增强其脱贫致富的信心。

表彰大会现场。

    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在全市广泛开展。

文/图 祖亮 

1月5日,渭南市2017年脱贫攻坚“创业之星”表彰大会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召开。 

会上,来自富平县流曲镇臧村的张佩茹作为创业之星标杆人物中唯一的女性,格外引人瞩目。组委会颁奖词这样评价她:“闪亮的人生不是未经黑暗,而是在黑暗中努力燃起一道光。寒冬孕育着春天的萌芽。泪与汗,浇灌出铿锵玫瑰!你用爱与担当,守望一家幸福。”张佩茹今年35岁,公公、婆婆、丈夫患病都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且需长期治疗,两个年幼的女儿还要抚养。张佩茹在繁重的打工之余,努力学习取得了月嫂证,还通过了高级催乳师和小儿推拿师的考试。她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让自家脱贫,还要带动村里的贫困妇女跟着她一起学习,尽早摆脱贫困。 

遭遇车祸下肢高位瘫痪的大荔县韦林镇仓东村“卖菜哥”李小宁,面对家中年迈的爷爷、残疾的父亲、嗷嗷待哺的幼儿和数万元的外债,不等不靠、不自暴自弃,10年来每天揣着馒头、带着白开水风餐露宿、起早贪黑走村串巷去卖菜。2016年,在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会的帮助下,他开办了一家爱心菜店,诚信经营,生意红红火火,去年顺利退出贫困户。在渭南市2017年脱贫攻坚“创业之星”表彰大会上,自强不息的李小宁被评为“创业之星”标杆,成为当地的“明星人物”。 

当天的表彰会上,110名贫困户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其中赵刚平等11人荣获“创业之星”标杆荣誉称号,赵聪宁等100人荣获“创业之星”称号。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去年以来,渭南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地生根,将中央、省、市脱贫攻坚重要决策部署及时送到群众中间,着力培育了一批创业之星和产业发展示范村,形成了榜样引领的群体效应,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上下功夫,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送政策

提振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斗志和信心 

7月17日9时左右,在华州区瓜坡镇综合文体中心,一部以真实故事改编的扶贫眉户戏正在上演。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 

“中央立下军令状,各级干部摆战场,精准扶贫建档卡,解决难题来村庄,今日赶到新村来,兰英贫困要交样……”镇长手持扶贫档案忙上场…… 

“看完这部戏,让我一下对国家的扶贫政策了解得更多更透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还有移民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八个一批’政策……从中央到地方,政策得到了落实,农村面貌有改变,让人感觉很高兴。”华州区瓜底社区井沟村村民张双田看完《兰英》这部眉户戏后高兴地说。 

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贫困人口44.86万人,贫困村766个,贫困人口占全省的1/6。面对现实,渭南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以主人翁的精神投身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合力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贫困人口要彻底告别贫困,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志气,渭南市在深入开展政策宣传时,真可谓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百花齐放。 

渭南市先后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培育新民风、激发新动力”助力脱贫攻坚“七个一”主题教育活动》《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讲党恩 争脱贫 评创业之星”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抓好脱贫攻坚新闻宣传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组织召开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系列新闻发布会,集中宣传报道各县(市、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新举措、新思路、新途径;采取专家解读、评论引导、领导专访等方式,深入宣传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内涵,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和具体要求,介绍扶贫形势政策,回应网民关注关切,聚集放大脱贫攻坚正能量;通过主题图片展览、发放宣传口袋书、张贴宣传横幅标语等方式,充分利用各类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大力度、经常性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向广大群众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和内容,为全市脱贫攻坚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渭南市通过采取“送欢乐下基层”主题慰问演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艺小分队进社区”等形式把脱贫攻坚的政策、感人励志的脱贫故事送到千家万户。积极组织市上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脱贫一线采风,创作一批快板、相声、小品、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并通过《华山文学》《西岳》杂志专门开辟了《脱贫攻坚》相关栏目,多形式推出一批有分量、接地气的文学作品。据统计,市县两级文化院团,先后深入贫困村演出精准扶贫剧目《哎呀呀》《家园》等获奖剧目100多场次,受众达100多万人,用身边人的正反故事鼓舞群众昂扬向上、奋发图强,潜移默化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认识,调动贫困群众主动脱贫、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渭南市还专门从各县抽调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骨干组建了脱贫攻坚市委宣讲团,深入各县(市、区)开展示范宣讲,把群众急需知道的政策及时解读传递到基层。各县(市、区)结合实际,组织机关干部宣讲团、扶贫巡回宣讲队、县委讲师团到一线、百名人才专家下基层、脱贫攻坚宣传车、脱贫攻坚巡回课堂等,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深入基层一线,面对面地为群众讲政策、作答疑,起到了很好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各县(市、区)共组建各类宣讲队30多个,开展巡回宣讲200余次,受众达10万人左右。 

去年12月4日至21日,渭南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市扶贫办联合组织了10场脱贫攻坚工作系列新闻发布会。这10场新闻发布会紧密结合各县(市、区)工作特色和亮点,会场选定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发言人由各县(市、区)长担任。28家中、省、市媒体的35名记者全程参与,进大棚、进果园、深入搬迁户家中,和贫困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倾听他们心声,感知他们生活的变化。半个月的时间,采访报道组深入21镇23村进行采访,行程2400多公里,采写了大量带露珠、冒热气、沾泥土的鲜活新闻作品,有力地交流和传递了渭南各地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做法和新成就。 

扎实有效的宣传工作,让全市贫困群众深切感知到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意志和决心,大大提振了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斗志和信心,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合力汇聚了决胜脱贫攻坚战的磅礴精神力量! 

 送人才

为贫困群众蹚出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面对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群众对发家致富项目选择上的困惑,市委、市政府及时回应,一大批优秀人才被充实到脱贫攻坚一线,精准施策,指引贫困群众走上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一种种好模式、一条条好经验、一个个好典型在全市被广泛宣传,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路子越走越宽。 

华阴市宋峪村残疾青年邵明明,在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鸿丰养鹅合作社。经过一年的发展,目前存栏1万余只,累计出栏5万余只。不但自己脱贫还带领16户贫困户以扶贫贷款入股,每户分红3000元,实现了共同脱贫致富。 

澄城县安里镇张卓村第一书记李二虎,驻村工作2年时间里,时刻心系困难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甘于奉献。他带动贫困户大力发展花椒和黄花菜产业,全村63户贫困户新栽了花椒285亩,54户贫困户新种植了黄花菜103亩,全村花椒和黄花菜面积已经分别发展到3800亩和900亩,通过两年来的不懈努力,全村累计稳定脱贫63户282人。 

“我是老党员,脱贫路上也要做标杆,今年栽植核桃、花椒、油牡丹等作物,光核桃产了2000多斤,卖了3000元,另外,去年8月在村里的惠民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一份会计工作,一个月收入800元,年收入目前达到13000多元,真正实现了真脱贫、脱真贫。”潼关县寺角营村脱贫后的张志智高兴地说道。 

还有合阳县的扶贫办综合股原股长王亚平、高塘镇百信村第一书记李忠辉等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得到了宣传,树立了榜样,为群众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去年以来,渭南市注重对奋战在一线的驻村帮扶干部的宣传,深入挖掘他们的帮扶日记、帮扶感受、帮扶故事,帮助他们减轻压力,激发工作热情。突出重点地宣传贫困村、贫困户中个人自立脱贫的先进典型,用鲜活生动的励志榜样“牵引”困难群众,感染社会,助力脱贫。在重大典型、渭南标杆、渭南道德模范等选树中,重点评树脱贫攻坚致富的典型、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和帮助群众致富的村干部,鼓舞了群众增强内生动力的士气,凝聚了群众脱贫攻坚的力量。 

  送希望

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扶“钱”不如扶“智”,扶“今天”更要扶“明天”。要让贫困群众高水平、长久化摆脱困境走向富裕,就要实现“输血变造血”。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党中央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 

而对于贫困家庭的子女来说,教育是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途径,也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武器。因此,对贫困家庭子女读书资助,是全市“扶智”的重要举措。 

贫困生张墨是蒲城县一所小学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学生。“张墨的父亲是一名大学生,前几年因病去世,母亲出走,孩子一直跟奶奶生活。”帮扶教师张小丽对张墨的情况了如指掌,在校的贫困生帮扶台账中,他的家庭情况最为突出。南姚小学校长李学军说,学校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9名,学校给每个贫困学生都发放了助学金和生活补助、免费上学、免费住宿,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渭南市坚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标准,抓实教育资助,实施义务阶段精准资助全覆盖,扎实开展了“万名教师帮万名贫困学生”、贫困地区师资提升、高中高校对口支援、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改造等一系列活动,使贫困地区学生与城市学生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整合教育、农业、扶贫部门培训资源,积极开展“雨露计划”、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培养了一大批有科技素养、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化农民,着力破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生产效率低的难题。2017年发放各项贫困学生资助资金1.81亿元,受益学生26.77万人次,实现了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全覆盖,共资助非寄宿生14207人,发放资助资金698.27万元。

 

实习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