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农村灾后如何重建?看阜宁蹚出振兴新路

2018-02-02 15:25:31    沈建华

  阜宁:重建中蹚出振兴新路

这是一份颇难解答好的考卷:一场惊动党中央、国务院的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袭击,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位于苏北后发展地区的阜宁县,如何能在一年多时间内,让数万百姓安居新家园,迈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寒冬腊月,记者深入苏北阜宁县乡村采访,所见所闻,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17级龙卷风后的“康居工程”暖人心

2016年6月23日,苏北阜宁县遭遇17级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造成大量农村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盐城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和实施康居工程。灾害发生第57天,阜宁县委、县政府出台《农村康居工程三年行动方案》。

阜宁县委书记顾云岭说:“在中央、省、市关心支持下,5030个受灾户很快得到集中安置。可全县还有22.5万农户,房屋质量也普遍不高,第一时间启动康居工程,其实就是同灾害抢跑,逝去的几十条生命催着你干!”

县委常委朱玲介绍,于2016年8月全面启动的农村康居工程建设,共规划美丽乡村47个,一般集中居住点204个,提档升级村庄125个。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30亿元,全面改造农村危旧房屋,同步建成一批美丽宜居乡村。

很快,农户住房的家底就出来了。全县农村有B、C、D级3个等级危房总数占农房总数的35%。数据的庞大,更坚定了阜宁推进康居工程,补民生短板的决心。摸底的情况还反映出,阜宁农村户均宅基地面积偏大又分散乃至大量空闲。

阜宁县以改革推进康居建设,用足用活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县”政策,盘活土地存量,形成多元投入机制,重塑乡村吸引力。实施康居工程,以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为切入点,合并推进,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多赢。

隆冬时节,走进润羊花苑、罗码佳苑、沟墩条岗等美丽新村,农家小区内一幢幢两层别墅式建筑引人注目。这些康居点,都相应地配套了小区道路、绿化、路灯、监控和雨污管网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从原来旧瓦房换到138平方米的新房,新搬进板湖镇康居工程松林小区的王炳发老两口很开心。“政府为我们着想,小区里面卫生室、活动室什么都有,以后这生活可太方便了,苏州、南京孩子哪儿都不想去了。”

在阜宁,像这样的康居点,全县在建以及建成的已有98个。该县已投入资金17.5亿元,建设美丽乡村33个,提档升级村庄36个。康居点充分考虑农村现状和农民习俗,预留停车场、菜地、晒场、机库等场地,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由于用活政策,创新机制,对农户危房拆除、安置等都给予政策补助,对规划选址、户型设计、建筑风貌等充分尊重镇村和群众意愿,不强拆一户,不强迫一户进集中居住点,全县拆迁安置两万余户,未发生一起到县里信访的矛盾。

13项“健康扶贫”举措托底救助解民忧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脱贫攻坚任务中一块难啃的“骨头”。大灾之后,此类问题尤为突出。2017年4月25日,县委、县政府下发了《阜宁县健康扶贫行动实施意见》,13项“健康扶贫”举措,细致周全,扎实可行。

调查摸底,精准目标。建立全县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数、患病人数和患病病种信息台账,落实扶贫责任;创造医联体解民忧;创新挂点帮扶,夯实党建帮扶;将健康扶贫对象全部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分类救治,精准建档。该县加大对贫困患者的分类救治力度,对贫困患者实施“六个一”工程,明确一所定点医院、确定一名家庭医生、制定一张服务卡、建立一份健康档案、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制定一份个性化处方。

“三个兜底”,精准救助。兜底医疗付费、兜底医疗服务、兜底医疗救治。对需要治疗的大病和慢性病患者进行分类救治,优化服务流程;设置“健康扶贫人员优先”标识,扶贫对象优先办理挂号、诊疗、检查、住院、结算等手续。

外引内联,精准服务。阜宁县不断加强医联体建设,实施医疗机构外引内联、开放合作,与国内特别是省内和上海的知名三甲医院对接,柔性引进知名学科专家,建立名医工作室,提升县域综合医疗服务健康扶贫的能力。

从2017年12月16日开始,陈集中心卫生院分批对全镇所有低收入人口进行健康体检。该镇为低收入农户开出健康管理、健康体检、健康素养提升、医疗救助“四管齐下”的健康精准扶贫“良方”,打通县镇村就诊绿色通道,深受欢迎。

新沟镇西沙湖村因拆迁,不容易对健康扶贫对象进行见面随访,村卫生室通过村干部、邻居及贫困人口的亲戚,摸清外出贫困人口的居住地址和手机号码,加强对外出贫困人口健康指导和每月随访等工作。

西沙湖村2组居民刘芹,63岁,乳腺癌患者,2015年4月在南京花了十几万医疗费用。回乡居家康复治疗中,村卫生室室长经常上门随访刘芹身体健康状况,提供健康咨询和健康指导,帮助联系定期健康检查,及时解决医疗困难。

县长徐华明说,近年来,全县共完成319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任务,创建全国群众满意镇卫生院3个、省示范镇卫生院7个、省示范村卫生室20个,留守儿童健康促进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12次座谈调研完善灾后乡村振兴之路

近年来,阜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县落实高效新增设施农业占市下达任务数的125.5%;落实新建高效渔业面积占任务数的232%;落实新建“一片林”工程面积占目标任务数的169.4%,形成绿色、高效的五大特色产业。

阜宁县并不以此为满足。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特大龙卷风之后,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省、市精神和要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拓展增收空间,先后组织12次之多的调研、座谈,谋划完善乡村振兴的新型发展之路。

2017年9月,阜宁出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十条激励意见”,按照省特色田园乡村和美丽乡村标准,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在康居点附近发展绿色企业和高效农业,方便村民就近就业。

阜宁县新沟镇新南村村民刘巨说:“我以前在外面打工,看到家乡安置点建得这样漂亮,我在家门口打工,方便又舒心!”记者了解到,仅刘巨所工作的新沟镇春华秋实现代农业公园,就吸纳当地康居点居民150余人就业。

县里对康居工程周边新发展的连片200亩以上标准钢架大棚种养基地、100亩以上标准连栋大棚种养基地,分别给予2800元/亩、1.2万元/亩补助。由苏南返乡投资东沟镇东方村康居点旁200亩设施大棚的4名大户说,再不回来,机会就没了。

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落实,离不开改革创新,阜宁县用足用活政策,盘活土地存量,实现宅基地依法、自愿、有偿退出与康居工程相结合,让农民闲地变沃土、让休眠资产成为财富活泉。形成多元投入机制,重塑乡村吸引力。

三灶镇蒯东村原先有140多户村民,自实施康居工程退宅还耕后,形成3000亩连片土地,分茭白套养龙虾、制种稻、稻麦二季三种模式推进。集体、农户双增收,改革创新发展让蒯东村从一个经济薄弱村逐渐向经济强村转型。

大灾之后,阜宁再次获评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单位等称号,连年获评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县,在第16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评比中,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

采访结束,阜宁文友情难自禁,给记者朗诵了一首大灾之后,重建家园、振兴乡村的诗歌《胜利属于——英雄的阜宁人民》:

“阜宁挺住,让逝者安然而去,生者擦干眼泪,昂起头颅,化悲痛为力量!抢险自救,重建家园。阜宁加油!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援,我们坚信,胜利一定属于勤劳勇敢的阜宁人民……”

这是阜宁人民对大灾之后,乡村振兴的一种自觉和自信,对“阜宁考卷”用心解答的一种期待和评分。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