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让脱贫步伐更“轻盈”

——汉阴县推进新民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2018-02-11 09:57:08    程伟

本报记者 程伟 通讯员 贺磊 

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婚事彩礼负担沉重、“人情宴”名目繁多……这些约定俗成的不良风气,不但加重了农村群众的经济负担,也成为脱贫攻坚的“包袱”。2017年,汉阴县在全县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以示范引领、规范引导、协会牵头指导、群众主动参与的方式,新事新办,有效遏制了婚丧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卸下捆绑在群众身上的“人情枷锁”,让脱贫攻坚的步伐更“轻盈”。 

  推进移风易俗,让新风成常态 

没有高档酒、名牌烟,宴席简单,反倒多了一股人情味……2017年,汉阴县城关镇三元村村民徐春为儿子办婚事,按照村上新的红白喜事理事会规定,一切从简,杜绝大操大办,一场婚礼办下来节省了1万多元。 

“原来一桌宴席要花600元至700元,如今只花了200多元,对我们家来说,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徐春说,按照当前农村的规矩,他们原本打算办3天喜事,摆上30多桌宴席,预算在3万元左右。现在看来,不仅省钱省力,还不误时误事,大家都很支持。 

“我们将继续加强宣传,发挥我们红白喜事理事会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对村上的红白喜事提前介入,全程跟进。”城关镇三元村党支部书记陈忠秋说,今后将持续不断地把村上制定的村规民约推行下去,让老百姓普遍接受,形成常态。 

据了解,汉阴县政协在去年年初开展的“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专题调研中发现,该县村民一般在大办红白喜事上,动辄就是3天到5天,1天几十桌宴席。青年男女订婚,除了男方要有新建或装修的新房外,彩礼普遍少则3万元至5万元,多则十多万元。天价彩礼掏空了不少贫困家庭多年的积蓄。 

“有些群众因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致贫,这种现象与当下正在全力推进的脱贫攻坚背道而驰。要围绕脱贫攻坚,大力弘扬新民风。”汉阴县委书记周永鑫说。 

去年以来,汉阴县将开展新民风建设,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减轻群众负担的民心工程,在全县每个镇确定1个至2个村作为新民风建设示范点,采取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专门制定红白喜事新规,对订婚彩礼额度进行控制,对喜事操办范畴、办席标准规模等进行上限控制。据统计,截至目前,汉阴县已经在141个行政村全面开展了新民风建设,其中覆盖77个贫困村。 

 “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 

“我家比他家还穷呢!为啥评他不评我?”过去,一些人为自己成为贫困户感到无比光荣,有的因为没有评上贫困户而争吵。贫困成为一种价值取向,冲淡了多年传承下来的人穷志不短的精神之源。但随着汉阴县新民风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的宣传与实施,汉阴县部分农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涧池镇麻柳村党支部书记龚厚忠说:“现在村里变化大了,大家都在互相比谁家整齐、干净,比谁更有本事。” 

家住麻柳村的残疾人姜桂平,最近成了村里的名人。“看人家姜桂平多勤快,盖了新房,建了牛圈,又养了3头牛,日子过得多好。”姜桂平的变化引得村民交口称赞,“就是,他自己先天双腿残疾,弟弟还是聋哑人,都能不等不靠,撑起一个家,我们怎么好意思抢当贫困户?” 

姜桂平靠党的扶贫政策和自己勤劳努力,摘掉“穷帽”指日可待。他的事迹感染了村里的一批贫困户。如今,县、镇两级也将姜桂平作为脱贫典型,通过召开群众大会、村组会、谈心会等形式,向贫困群众积极宣讲,激发更多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扶贫既要“扶志”,又要“扶智”。汉阴县去年创办的标准化农民教育培训学校,可谓办到了贫困户心坎上。他们通过将闲置校舍和各镇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进行整合,开展培训,力争使绝大多数贫困人口都能掌握1门至2门增收致富技能。 

汉阴县还同步开展了“帮你就业·助你脱贫”主题服务活动,建立“援助一户、稳定一户”工作机制,为有就业愿望和有能力的劳动者,提供全面的就业创业服务。据统计,目前,全县共完成创业培训472人,技能培训2785人,城镇新增就业2035人。 

围绕精准脱贫攻坚,汉阴县在新民风建设中开展“扶志+扶智”行动,专项治理脱贫攻坚中“等、靠、要”现象和自私缠闹等不良风气,转变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的观念,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少数”带动“多数”,成风化人 

俗话说,移山易,易俗难。为破除群众的攀比心理,汉阴县还创新推行以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村民为纽带,以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为路径,以村民自治平台为支撑的“三线两化一平台”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少数”人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执行《关于规范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带头抵制巧立名目操办酒席、大操大办奢侈浪费歪风。 

汉阴县平梁镇兴隆村党员彭德武的母亲去世,按常理,他也要办酒席把以前送出去的礼金收回来,但他提前打招呼,不收礼,只有至亲参加,一切从简。 

当时很多人觉得彭德武划不来,但彭德武认为很划算,因为不需要迎来送往,也不需要记住这次又收了谁的礼金,下次还得加倍奉还。办红白喜事的人和被动送礼的人都可以轻装上阵。彭德武说:“现在这样,大家彼此都简单省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反而浓了。” 

目前,汉阴县以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为主的“少数”人员还将对所负责联系的群众进行宣传和帮扶,确保所负责联系的群众不出现违规办理红白喜事的情况。各级党委也将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基层党员干部通报批评,严重的进行组织处理,普通村民将在村内张榜公布。全县开展的以“诚、孝、俭、勤、和”为主题的新民风建设,正在成为脱贫攻坚的“加速器”。 

短评  

从“扶心”做起

  程伟 

在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各级党委、政府通过一项项惠民政策、一个个脱贫举措,让一大批贫困群众摆脱了贫穷,踏上了幸福生活之路。然而,在脱贫路上,仍有少数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脱贫攻坚进程和成效。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汉阴县在全县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革除陋习,注重“扶志扶智”,让脱贫攻坚的步子迈得更“轻盈”。汉阴县推进新民风建设的做法值得推广。 

要改变极少数贫困群众“习惯穷”“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应充分发挥驻村干部的引导作用,仍需要扶贫干部耐心再耐心,扶贫先“扶心”,广泛宣传“贫穷落后为耻、勤劳实干光荣”,让少数存在“等、靠、要”思想的贫困群众知荣辱、懂羞耻,从思想深处懂得“贫穷可耻、富裕光荣”“不劳而获可耻、勤劳致富光荣”等道理,让有“等、靠、要”思想的贫困群众彻底醒悟。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要注重“精准”,更要突出“干”字。贫困群众脱贫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够不够,关键还在于基层各级干部的帮扶工作精准不精准、细致不细致,要有“多跑路”“多受气”“多吃苦”精神,找准“穷根”,精准施策。要通过实干苦干,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只要激活贫困群众内心自尊自强的精神,培育他们脱贫致富的技能,脱贫攻坚工作才会事半功倍。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我省各地因地制宜,已出台了多项新举措,如旬阳县的“道德评议”、勉县的“道德积分银行”、麟游县的“扶志点评”、西乡县的“五讲五知”等,这些新举措的实施,不仅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有效转变了群众“等、靠、要”思想,实现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双驱动。实践证明,只有志智双扶,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落后观念,才能真正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实习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