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网络媒体走转改】龙门村里春意浓

2018-02-22 09:37:53    记者 郑栋

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安仁镇龙门村采访,最让记者钦佩的,是这里干部群众与贫困决战的那股精气神儿。

1月31日下午,记者走进龙门村。村子里,小汽车、电动车在平坦的村道上有序穿行,孩子们在宽阔的广场上荡秋千……

家住村西头的贫困户吴黑苟正与同村的刘宏德围坐在火炉旁聊天。“我是跟着党的政策享福了。”见到记者,62岁的吴黑苟一边说着,一边掰着手指头算自己享受的扶贫政策。老吴说,要不是自己和老伴儿身体不争气,贫困户的“帽子”说啥也不会戴在头上。

原来,吴黑苟患有心脏病,老伴儿患脑梗后还有后遗症,治病花去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儿子吴富森又因车祸受伤,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儿媳在县城打工照顾孙女,一家5口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吴黑苟的境遇,引起了龙门村对口帮扶单位渭南师范学院的关注。学院党委书记丁德科干脆给老吴当起了“脱贫管家”,给他制定了精准帮扶措施:栽设施冬枣,改造年久失修的房子……老吴说,因为自己的事儿,丁书记经常在村上和学校之间来回奔波。

谈起今后的打算,吴黑苟告诉记者,前一天晚上他家开了个“会”,全家决定,想尽一切办法脱贫“摘帽”。“不能光依赖政府,咱还要自己努力才能过上好日子。”老吴底气十足地说。

离开吴黑苟家往村东头走,推开一扇半掩着的铁门,刘新民刚从县妇幼保健院陪护老母亲出院,显得有些疲惫。母亲年迈多病,儿子在外当兵,孤身一人的刘新民2017年顺利脱贫。

“多亏了党员小组帮忙,我才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可能是怕记者听不懂方言,刘新民用普通话谈起自己“摘帽”后的喜悦:“一到关键节点,就有党员上门给我传授冬枣管理技术。”刘新民高兴地说,2017年他家头一茬挂果的设施冷棚冬枣,一棚枣就有近4000元的纯收入。

采访途中,记者看到了渭南师范学院在龙门村援建的小学教室、塑胶羽毛球场、景观涝池和文化廊亭。在公园似的小村庄里,干部群众忙碌的身影,欢乐的笑声,让春天的意味更浓了……  


实习编辑:梁小波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