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家园

商洛市坚持“三化”路径加快追赶超越的实践与探索

2018-02-22 10:01:27   

商洛核桃入选首批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商洛香菇、洛南核桃、洛南豆腐、镇安云盖寺挂面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盘龙药业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漫川关、云盖寺入选国家美丽宜居示范小镇和特色小镇,商洛中心城市“五城”联创深入推进,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1天,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江山村跻身全国最美休闲乡村,漫川关、云盖寺入选国家美丽宜居示范小镇和特色小镇,田园景观再添成功范例。53个村退出贫困行列,6.69万人稳定脱贫。

近年来,商洛市委、市政府紧盯追赶超越目标,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五新”战略任务,突出绿色发展主线,将产业绿色化、城镇景区化、田园景观化作为基本路径,将打好精准脱贫、现代工业、特色农业、全域旅游、新型城镇化“五大攻坚战”作为具体抓手,将建设创新美丽幸福商洛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现实目标,激活创造能量、加快追赶步伐,增进群众福祉、凝聚超越合力,走出了一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新路子,推动商洛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向着更高层次迈进。2017年,全市GDP增长9.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1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8.9%和9.2%。

产业绿色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刚刚过去的2017年,商洛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产值增长32.8%和27.1%,工业八大支柱产业持续增长。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三产占比增长到32.1%。

商洛市委、市政府将产业绿色化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首要基点,倾力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工业、生态旅游,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提高发展质量,着力扩大发展效益,基本形成了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了产业开发与城乡建设良性互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互补共赢。

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核桃、板栗、茶叶、食用菌和生猪、土鸡等天然无公害特色农业,先后建设了商州万亩马铃薯产业大园区、喜眉山核桃产业大园区、洛南东晋桃园特色农业大园区等8个精品特色大园区,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119个,实现产值24.03亿元,辐射带动农民14万人次。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289个,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1家,8家龙头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659家,14个园区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创建生态种养标准场(园)83个,形成品种多元、产品高端、绿色高效的产业格局。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9.9%,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全力打造区域性农产品贸易集散中心,做实叫响“商洛山地农产”品牌,推动特色农产品上网、入市、销全国,农村电商已经成为农村联结城市的又一桥梁和纽带。

绿色、低碳、节能,是商洛工业体系的最大特色。2017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依托资源、依靠科技,促传统产业升级、促新兴产业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产值分别增长32.8%、27.1%,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5%,矿业占比下降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循环产业,26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14家重点企业生产工艺达到了部颁标准,7家企业通过中央、省上清洁生产中心认证,基本形成以商洛高新区与县域工业集中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循环工业发展格局,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生态旅游打破三次产业界线,成为商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亮点。金台山晋升AAAA级景区,全市新增9家AAA级以上景区,牛背梁、漫川关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年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7.98%和30.4%。洛南县古城玫瑰小镇着眼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大樱桃、黄桃、鲜花等特色产业,以及休闲度假、采摘体验等新兴业态,将农舍墙面作为艺术展场,邀请中外知名画家开展涂鸦大赛,打造了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

城镇景区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2017年,商洛市全面推动秦岭特色小镇创建工作,计划利用5年时间,创建20个左右“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宜居宜业宜创新的秦岭特色小镇。全市城镇建设投资122.41亿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2.7%。

市委、市政府秉持生态优先原则,发挥生态优势禀赋,以“一体两翼”中心城市及“网格化”“串珠式”小城镇群为重点,以秦岭特色小镇为抓手,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理念贯穿于项目开发各个环节,融入城镇建设的每个细节,着力推动城镇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秦岭山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逐步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以道路绿化、门户区绿化、公园绿化和庭院绿化为重点,中心城区民生路、朝阳路等重点路段绿化工程全面竣工。丹江公园、莲湖公园植绿补绿和景观提升工作有序推进,新建及提升改造了5个绿地广场。目前,商洛中心城市实现了有树有阴、移步换景、步移景动。

柞水、丹凤两县实施县城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进行景观化升级改造工程,初步形成了一街一景观、一园一特色的绿化格局,初步显现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森林城市风貌。山阳县投资1.72亿元建设滨河休闲长廊,为市民休闲运动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场地。

丹凤县竹林关镇围绕打造水乡古镇、美丽村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和秦岭特色小镇,强化桃花谷园区、两河水文化开发等五大板块建设。如今的竹林关,春可赏花踏青,冬可竹林听雪,居住在这里的群众像是生活在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美好而幸福。山阳县漫川关镇连续实施古镇保护修复、新区建设、旅游配套等建设,具有秦楚风韵特质的特色古镇,如一幅水墨画卷,吸引着省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

在商洛,以漫川关、云盖寺、凤凰、棣花4个文化旅游名镇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城镇迅速崛起,持续丰富提升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据统计,2017年4个名镇接待游客516.8万次、旅游综合收入8.6亿元。随着城镇景区化建设步伐加快,商洛逐渐进入大众休闲旅游时代。全市各地乘势而上、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家乐、精品民宿、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田园景观化:共建绿色美丽家园

2017年,江山村入选全国最美休闲乡村。至此,商洛拥有3个全国最美休闲乡村,16个秦岭美丽乡村。同时,丹凤棣花镇、山阳枫树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

市委、市政府把依托生态优势、建设田园景观,作为引领农村全面发展进步的一场革命,以田园大地为图、以秀美山川为基、以农田乡村为形,按照“生态农业为基、美丽田园为韵”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做到与山水融合、与文化融合、与产业融合、与景区融合,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保留着原汁原味原生态,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家园创建、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制定了全域整治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统一实施山、水、林、田、路、居综合治理,促进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八山一水一分田”成为秦岭腹地生动鲜活的田园景观,为“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内涵。

洛南县北部片区,有一条依托特色农业打造的旅游观光带,覆盖石门、石坡、巡检、寺耳4个镇56村(社区)1076平方公里,辐射1.8万户10万人,占全县面积三分之一的禹平川秦岭原乡旅游景区。这是洛南县坚持走“三化”之路,建设景观田园,深化农旅结合,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成果。

柞水县着力推进西川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以木耳小镇为载体,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村集体经济为依托,以陕西野森林、秦峰农业为龙头,以金土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柏林种养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为支撑,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村域脱贫产业发展。目前,木耳小镇声名鹊起,181户贫困户和122户一般农户,用土地、资金、林地以量化折股方式,参与地栽木耳、木耳吊袋园、菌袋生产培育等6个生产经营项目,营造了人村共美、可居可游的生产生活环境。

山阳县法官庙村采取“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方式,流转水田500亩,引种荷花品种20多个,形成了千亩莲菜种植园和荷花观光园,建成了集休闲观赏、养殖种植为一体的现代立体农业观光园。紧扣“奇山秀水、莲田叠翠、食藕品茗、养生怡情”秦岭农旅小镇定位,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大力建设千亩稻谷观赏基地、梯田茶园等田园景观,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了以农业和旅游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实践证明,田园景观化是商洛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探索。随着商洛核桃、板栗、茶叶等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农业现代体系逐步确立,新时代的商洛农村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气象。

如今,青山绿水、白墙黛瓦、绿水藤蔓、溪水潺潺的田园风光已经成为商洛的又一张靓丽名片,以“秦岭原乡记忆”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品牌已经深入人心。2017年,商洛乡村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综合收入33亿元。2万多名贫困群众通过旅游产业稳定脱贫,人均单项旅游增收1200元。

 

实习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