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青海为乡村振兴绘出宏伟蓝图 每年新建300个高原美丽乡村

2018-03-09 11:30:53   

美丽乡村

海东新闻网讯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实质进展;到2050年,农村牧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牧业强、农牧区美、农牧民富全面实现……近日,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我省乡村振兴绘出了宏伟蓝图。记者从省政府获悉,《意见》已于今年2月24日起正式实施。

富硒农产品将形成产业联盟

《意见》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省将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推进农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牧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实施农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农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优势产区产地市场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农畜产品初加工设施建设,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推进特色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实施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循环农牧业、创意农牧业、会展农牧业、定制农牧业、农事体验等农牧业新业态。开展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产业和品牌联盟,重点培育牦牛、枸杞、冷水鱼、藜麦、富硒富锗农产品产业联盟。加快完善农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质量、食品安全标准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监管体制,严格市场执法监管,提升农畜产品质量。

同时,推进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建设。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牧业,围绕“四个百亿元”产业,突出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特色果蔬、枸杞、沙棘、藜麦、冷水鱼等特色优势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特色优势明显、产业集中度高、示范带动力强、功能定位清晰、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到2020年,全省创建40个重点产业园,带动各地创建60个特色精品产业园。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抓好玉树国家级牦牛特优区建设,实施好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县建设。

此外,全面落实支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措施,着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到2020年,示范社达到500个,规范社达到5000个。引导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扶持发展联合社,支持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牧业。发展数字农牧业,实施智慧农牧业林业水利工程,积极推动各类信息技术在农牧业中的应用等。

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提上日程

《意见》提出,创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健全符合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健全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耕地、林地、草原、水域等用途管控,加强原生植被、自然景观、古树名木和野生动物保护,坚决制止开山毁林等行为,用最严格的制度守护好绿水青山。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将生态保护与服务脱贫有机结合,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

同时,着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结合,有机统一乡村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坚持生态功能与产业功能并举,引导农牧民发展林果药、林草牧、林田花等乡村田园综合体。持续开展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创建活动,启动绿色农牧业发展计划,开展美丽(生态)农牧场建设。带动农牧民发展农林牧家乐、民宿、康养、文化创意、观光旅游、农事体验等业态。

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全力实施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牢固树立大生态理念,构建大绿化格局,整体推进国土绿化提速增效。实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长江流域防护林、防沙治沙、湟水规模化林场等专项工程。落实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每年完成400万亩国土绿化任务。继续加强“五大生态板块”生态保护与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完善“一屏两带”生态格局。稳步推进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进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启动三江源三期调研,加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河湟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等。

每年新建300个高原美丽乡村

《意见》要求,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已建的美丽乡村要向经营美丽乡村和共享美丽乡村转变。提高建设标准,每年新建300个高原美丽乡村。持续推进农牧民危旧房改造,推广绿色建材,建设节能农房。保护传统村落,打造民族特色村寨,保留乡村风貌。培养乡村传统建筑工匠,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开展农房风貌改造、道路及雨污管网、公共服务中心及新民居、水体山体景观打造,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村、休闲旅游村、民族风情村、特色产业村,提升村庄品位和档次。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由分散建设向区域连片整体推进转变。提升已建特色小镇的品质,继续推进美丽城镇建设,每年新建16个特色小镇。

着力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实施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深入推进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每年实施500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以农牧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资源,强化举措,稳步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开展“改厕、改水、改圈、改灶、改路,拆除废弃危旧房屋、破墙烂院”等行动。推进东部农业区散煤替代,有条件的地方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实施农牧区“厕所革命”攻坚行动计划,开展农牧区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逐步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

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意见》指出,要加强农牧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创建“最美家庭”,创新开展“好公婆、好儿女、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推选评比,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引领乡村新风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优秀农耕、草原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深入挖掘农耕、草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文物古迹、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农牧业遗迹、灌溉工程等的保护力度。支持农牧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

同时,将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加强乡村红白理事会建设,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和资源配置,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农牧区基层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推出反映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挖掘乡村文化本土人才,扶持培育民间文艺团体,开展城乡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

集中发力129个深度困难乡镇

《意见》要求,要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优先发展农牧区教育事业。建立城乡均衡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健全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学生资助制度体系,继续推进农牧区十五年免费教育。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依法控辍保学,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大力发展农牧区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使绝大多数农牧区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努力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牧区薄弱学校常态化。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同时,加强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推行城乡居民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适时适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将进城落户农牧业转移人口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强化农牧区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加强乡村中藏医药服务。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妇幼、老人、残疾人等群体健康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推进农牧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做好农牧民重特大疾病、慢性病和包虫病等地方病救助工作。

此外,推动农牧民创业就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实施乡村创业就业促进行动,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改造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兴办乡村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到各类园区创业创新,开展农畜产品流通、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等特色创业,做强“拉面经济”,提升“青海拉面”整体发展水平。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巩固脱贫成效。聚焦15个深度贫困县、129个深度困难乡镇和特殊困难群体集中发力,全面完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

《意见》还就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推进农牧区综合改革,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加强党的组织领导,筑牢乡村振兴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划。

实习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