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3 15:43:05
3月12日,记者从山东省威海市住建局了解到,日前,威海市出台《关于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到2020年,威海市将创建省级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区15个、示范村100个,其中精品示范村20个;创建市级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区30个、示范村200个;带动全市75%以上的村庄达到《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综合评价B级以上标准,180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达标。
《计划》要求,根据“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城镇体系和重点发展区域总体框架布局,威海市将加快编制县域村庄建设规划、美丽乡村重点片区建设规划和各类示范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区、重点发展区域核心区、重点镇驻地村庄棚户区改造,推进传统农村向新型集中居住美丽社区转变。保留部分有特色、有资源的村庄,建设特色社区,打造城市里的田园、田园里的村落。
围绕海景线、山景线、红色旅游线和环城带“三线一环”村庄,威海市将重点建设省级和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对特别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村庄,将按照全域旅游标准完善设施、培植产业、挖掘特色、经营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建设田园综合体10个,特色产业小镇10个,培植一批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
同时,把分布在“三线一环”区域内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原有的景点景区、田园综合体、特色产业小镇有效联接,串点成线、扩线成面,全面提升交通、绿化、综合景观,把美丽乡村示范村建成特色景点,使其成为全域旅游的农村精品板块,成为农村发展动能转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和样板。
对照《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标准化创建,到2020年,威海市全域美丽乡村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5%以上。
建设美丽乡村,完善基础设施是关键。威海市将在全市村庄主干道路实现硬化的基础上,加大入户道路建设,实现村内道路“户户通”。到2020年,“三线一环”美丽乡村示范村联村道路硬化、绿化、美化率达到100%。
同时,威海市还将建设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新型城乡公交网,全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水平达到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5A级。除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外,威海市将在村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村庄游园等公共区域设置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共厕所。
到2020年,农村环境长效管护经费将提高到村均2万元。新型美丽社区和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其他区域内的省级、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生活污水基本实现妥善处理和达标排放,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以上。
村庄生态化改造积极进行,到2020年,山区、丘陵、平原村庄绿化率分别超过80%、50%、35%,特色村头、休闲桥头、干净墙头、精致门头、多彩山头、美丽滩头的美丽乡村新气象逐步形成。
此外,威海市还将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医疗、救助、权益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万元以上
根据《计划》,威海市将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建立平等一致的城乡劳动者就业制度,深化公共服务制度改革。
同时,威海市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培植壮大乡村旅游、都市农业、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等农村新型产业业态,实现全产业链转型增效。通过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其开展规模经营、联合经营、延伸经营。
围绕农业经营销售环节,威海市将积极发展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私人定制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建设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扩大农业产业“互联网+”覆盖范围。将发展美丽经济与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涉农专业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退伍军人到“三农”领域创新创业,培育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农人”。到2020年,威海市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将达到3万元以上。
精品民宿达到500户,普惠型民宿达到2500户
近年来,民宿经济飞速发展,为激活乡村振兴活力,《计划》规定。威海市将依托景区景点发展景观特色民宿,依托渔家、农家、山家、艺家等发展文化(民俗)体验民宿,依托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区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特色民宿。
按照山东省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到2020年,全市各类美丽乡村示范村民宿经营户发展到3000户。其中,精品民宿达到500户,普惠型民宿达到2500户,总接待床位将达到1.5万张以上,基本满足乡村旅游吃住需求。
《计划》还要求,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风景好”,还要“底蕴深”。威海市将加大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并按照“一村一韵”的思路,对村庄的建筑风格、村庄风貌等进行个性化引导,达到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记者 李林)
实习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