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2 08:43:00
本网记者 李晓光
扶能人建平台,流转土地促合营
甘肃静宁县雷大镇属国家贫困乡镇,目前还有11个贫困村,8个为深度贫困村。543户贫困户中将近半数缺乏产业支撑,67.2%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为了破解贫困户增收乏力和集体经济空壳等系列影响脱贫致富的难题,该镇借助农村“三变”改革契机,整合农业农村资源,探索推行“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积极培育壮大果产业,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仙人峡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该镇后梁村新搭建的产业培育平台,由村主任程满银牵头成立,全村的贫困户都被吸纳了进去。从供种(苗),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到产品包装及销售,都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其采用乔化短枝密植技术,栽植2—3年生大苗,3年内挂果见效。通过筛选扶持村“两委”成员、大户或者能人的方式,让其牵头创办了果品或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这些合作社已新植果园1110亩,养牛58头,辐射带动贫困村发展果园1620亩。
为了方便政策性注资,这些合作社大都是以村集体名义成立的,未脱贫的贫困户全部被纳入。因为处于实践起步阶段,每个合作社流转土地规模均控制在200亩左右,其中贫困户户均3亩,村集体土地50—70亩,同时吸收了部分有入社入股意愿的非贫困户。“这11个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可以带动585户2358人。”该镇党委书记李留学介绍称。
“把园子托管了,由合作社统一经营,这个主意好。”在后梁村部,8户贫困户在仔细阅读了每份协议后,痛快地签字盖章。“家里果园正处于盛果期,自己年纪大了,管理方面着实有些力不从心,而在外打工的孩子们根本不愿回来。”贫困户程百川说,是政府想的好办法解决了他的忧虑。
借农村“三变”改革 量化折股保分红
统一发展的平台有了,农户也顺利组织起来了,接下来就是如何保证农民增收的问题。“结合‘三变’改革,通过量化折股方式,保证社员分红增收。”——这是雷大镇给出的答案。
借助农村“三变”改革的契机,该镇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方式,将5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和20万元农民合作社补助资金,留除合作社部分运转经费外,全部量化折股给贫困户,并结合贫困户土地流转和土地入股情况,合理分配合作社产业经营股权。
“贫困户4口及4口人以下的每户占股1%,4口人以上的每户占股1.5%,村集体占股20—25%,合作社占股25—30%。” 仙人峡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程满银向记者详细解释说,果园挂果前的3-5年内,果园行间套种作物的收益除去成本外全部分给贫困社员,村集体和合作社基本无收益。
按照股权分红比例,程满银经过细致核算得出,果园挂果收益后,预计贫困户每户保底分红450元/股,5-10年1500元/股以上,10年以上每股保底2000元,加上就地务工人均收入预计达5000元左右。
李留学补充说,通过村级“三资”清理,收回村集体土地,将11个贫困村的集体土地全部入股合作社。同时,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将个别运行不规范、效果不明显的村级互助资金调整充实到村集体经济,直接入股合作社经营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农户增收问题,还可确保3年内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强化服务监管 规范资产管理
如何监管好这些资产,保证合作社的规范运营?不同于果品专业合作组织,范堡村的静宁众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镇唯一一家养殖专业合作社。担任社长的是雷大镇范堡村的养牛大户裴不放,他是一个有着5年成功养牛经验并创收50万以上的“致富明星”。去年,他的养殖场出栏量在50头牛以上,净赚10万元左右。在镇政府的牵线搭桥下,由他牵头成立了众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就近吸纳贫困户20多户,预计今年牛存栏可达到00头。
镇政府拨付20万元的农民合作社补助资金建了3个牛棚,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合作社,20多家贫困户每户用2万元的贫困贷款资金入股。由合作社统一购牛,统一养殖。同时,贫困户可以到养殖场打工挣钱,养殖场所产牛肥用来向村民置换饲料和秸秆。在运行之初,裴不放和镇党委书记李留学细细预算了一下收支账:每头牛的利润在1500元-1600元之间,每户入股两头牛。合作社占利润的40%,贫困户占50%,村集体占10%。养殖场每年大概需要用工400个。一个贫困户按照30天/年投工计算的话,女80元/天,男100元/天,每年下来,务工收入在2400元——3000元之间。按照女性标准计算,2头牛收入1500元再加上2400元的劳务收入,一年就有3900元的进账。而合作社还可以享受到相关政策扶持贷款,可以不断扩大规模。
“合作社运行步入正轨后,就要强化镇政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监管作用。”李留学说,为了更好地发挥监管作用,确保村集体和农户利益不受损,专门成立了雷大镇产业扶贫推进领导小组和镇政府产业发展办公室,督促11个合作社制定完善章程,建立合作社负责人经营绩效考核办法,健全农村“三资”管理机制,理顺合作社与村“两委”权责关系。包括合作社的规范组建、运行管理和土地流转、量化折股、协议签订等具体事项,都由产业办指导完成。
政府扶上马,经营靠自家。在引导扶持合作社走上正轨后,政府就要立马转变角色,充分发挥自身的服务监管职能,为进一步推进“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开花结果保驾护航。如,为入社贫困户提供苗木、化肥、地膜、农机具,推行技术干部包村制度,为每个合作社配备1名果业技术服务员等……
实习编辑:梁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