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小事干好 小事干实

黄龙县第一书记“比学赶帮超”服务队小记

2018-03-28 14:37:01   

本报记者 程伟

黄龙县瓦子街镇有一支由3位第一书记组成的队伍。自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他们比工作、学经验、赶先进、互帮助、超自我,发挥第一书记的先锋模范作用,彰显自我价值。

王斌峰:心中有本“民情日志”

王斌峰是小寺庄村的第一书记。初次来到小寺庄村时,他发现村里没有一个可以让群众放松活动的场所。于是他积极奔走,多方协调项目资金,很快,村上的文化活动广场建好了,安装了健身设施,村民们闲暇时也多了个好去处。

去年,王斌峰发起并成立了小寺庄村志愿服务队,将包片领导、第一书记、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包村干部吸纳为成员,专门帮助困难群众。他们向群众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慰问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为行动不便的老党员上门服务,村民们夸他们是“及时雨”。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王斌峰自己首先吃透每一项政策,再把帮扶人员都召集起来,一项项培训,力求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给群众解答政策的行家里手。当别人问起缘由时,他说:“自身硬,才能赢。我都吃不透,没法给群众讲啊。为群众答疑解惑,也是第一书记的责任……”

最近,小寺庄村部分地区手机信号覆盖不到,他把这件事也记在了自己的“民情日志”里。

 黑春晖:干好小事的“黑书记”

蔡家川村第一书记黑春晖上任后,为了摸清村情民情,把全村村民家走了个遍。此后,村民们尽管不能完整记住他的名字,但都知道这后生就是他们的“黑书记”。他的用心换来了收获,群众接纳了他,更认可了他。

黑春晖谦虚好学,刚到村上时,工作上有不懂的,他就问比他先来的小寺庄村第一书记王斌峰,党建怎么搞,群众怎么处,工作怎么抓?黑春晖到村上之后,看到群众复印一张身份证都要跑到十多公里外的镇上,他就把自己的电脑和复印机送给了村上,他的小举动给大家带来了大便利。当别人问起时,他说:“在农村不一定都要干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实,便民利民,小事干好就行。”朴实的话语中藏着为民服务的真情怀。

为加强流动党员学习教育,他给返乡党员“开小灶”,让他们回家不掉队、边学边创业。流动党员谢立奎返乡后,黑春晖第二天就去了他家,给他介绍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他的近况和打算,宣传镇政府扶持创业的好政策,讲解村党支部近期的工作重点。谢立奎在他的“特殊照顾”下,很快就加入到村党支部日常学习和各项活动中。

去年,黑春晖组建了一支“零距离骑行服务队”,他联络镇上十多名年轻干部,以“绿色出行、服务基层”为口号,将骑行作为非紧急情况下日常下乡、进村入户、深入群众的出行方式。坚持骑自行车下乡,发现问题,能解决的立即解决,吃不准的,汇报乡镇主管领导协调解决。据悉,这样的出行方式既强健了个人体魄,又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融洽了干群关系。“零距离骑行服务队”成立以来,已出行60余人次,服务队成员个人骑行服务距离均达百公里以上。

孙康:村子里的“土法官”

孙康任职瓦子街村第一书记后,总是闲不下来,空闲时间就去村里的孤寡老人家里走走看看,这家的窗户破了,他帮着修补,那家的院落杂乱,他帮着拾掇拾掇。

瓦子街村没有基层法院法官,孙康利用自己是司法系统干部的专业特长,当起了“土法官”。在驻村期间,访民情、解民意,协助村干部管理村级事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群众调解处理矛盾纠纷,将法规常理、社会道德、村规民约结合起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起。村民刘某说,去年8月,他和张某由于电线被剪断一事发生争执,事情越闹越大。后来多亏孙康多次从中调解,两家人才各让一步,把事情给解决了。

孙康作为村上远程教育管理员,他将“学习讲堂+实践现场”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到村级产业培育中,组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学用基地木耳技术培训”,引导产业示范户免费为大家进行专业培训,让更多村民走上特色产业致富路。

虽然孙康右手因公受伤,但他每天还是坚持工作。村民们对他这种劲头心生敬佩。有人劝他工作悠着点,身体要紧,他却说,不能把所有事都撂下,自己要对得起这个“第一”的称呼。

这就是黄龙县瓦子街镇的第一书记队伍,一支把服务建在农家院落、建在田间地头、建在老百姓心坎上的队伍。“小事干好,小事干实”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他们的辛劳付出,收获的是群众的点头称赞。第一书记,正成为我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实习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