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3 17:30:18 陈圣强 赵晓雷
“穷人也能当股东,通过在合作社务工,加上入股分红,去年挣了2.8万元,日子也红火起来了。”家住永寿县常宁镇强华村的贫困户王政策激动地说。他的变化,源于镇、村以合作社的形式,组织贫困户抱团发展养牛产业。王政策发的是“牛”财。
2017年以来,永寿县把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作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全县有32个村启动试点工作,涉及农户2735户,覆盖贫困人口9560人,吸引20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改革,带动村集体入股资金1431.34万元。
支部引领强带动
刘家村位于永寿县常宁镇以南2.5公里处,总耕地面积1960亩。由于地域和环境限制,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20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9%。
2016年,刘家村党支部书记与在外经商的7名经济能人共同出资,组建了常宁镇富涛种养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增收。合作社通过自筹和整合扶贫资金投资140万元,建成标准养殖舍7栋,年出栏生猪2500头,销售额达425万元,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刘家村还不忘引进有实力的企业。2016年,刘家村通过招商引资,吸纳咸阳荣泰果业种植公司入驻。全村入股土地450亩,积极发展绿色有机苹果,目前已建设优质“双矮”示范园450亩。
截至目前,永寿县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产业合作社,初步带动了1000户贫困户入股、入社经营。这些主导产业为群众脱贫增收指明了方向、探明了路子。
此外,永寿县还尝试在产业链上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把党员的引领作用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目前县上已成立“双矮”苹果、柿子、黑小麦、花椒等产业党小组,注重选拔懂经营、有技术的党员担任产业党小组组长,积极帮助农户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信息、销售等问题,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发展种养生产,实现基层党建和经济发展双赢。永寿县委书记苏晓梅说:“我们要积极发挥党建带动作用,把产业带头人和致富能人吸纳到党员队伍中,全力推动精准脱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政企联手增合力
近年来,永寿县建立政企党委联合工作机制,推广“党组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形式,拓宽脱贫渠道。
云集生态园是永寿县甘井镇引进的由蓝溪集团投资建设的一个项目。镇党委与蓝溪集团党委联合成立了开发共建脱贫领导小组,并签订了脱贫合作建议书;坚持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的原则,签订了产业发展、创业就业、教育资助、基础改善和移民搬迁5项共建协议。镇党委、村支部积极动员贫困户入股云集生态园成立的种养合作社。目前,全镇共有231名贫困户自愿入股,平均每户入股3万元,每年可获得分红3600元,确保入股贫困户稳定脱贫。为了使全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及早脱贫,各村党支部及时将有意愿在云集生态园务工的211名贫困群众的信息提供给集团。这样既满足了集团每年的用工需求,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贫困群众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永寿县县长王飞表示,今后将充分发挥全县自然禀赋,以发展产业带动精准扶贫,以精准扶贫促进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深入推进“三变”改革。
抱团发展共圆梦
2017年11月16日,永寿县马坊镇生猪养殖扶贫产业园入股暨“三变”改革启动仪式在马坊镇西张村举行。园区的建成为马坊镇无资金、无技术、无劳力的“三无”贫困户稳定脱贫和村集体经济壮大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产业园采取“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形式建设运营。针对传统养殖业存在的技术含量低、投入分散、见效慢、难以有效承载产业扶贫的弊端,园区与温氏集团合作,温氏集团负责提供仔猪、饲料、防疫和回收育肥猪,合作社只与温氏集团结算生猪代养费,养殖收益按增重数量、料肉比、死亡率等指标综合计算,市场和疫病风险交由温氏集团承担,3年后股份根据贫困户意愿可留可转可退股份。这样,既解决了贫困户无资金、无技术、无劳力等问题,又化解了市场风险,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入股仪式当天,共筹集股本股金4190股419万元,其中100户“三无”贫困户入股500股50万元。
目前产业园已建成养殖大棚6座,年可出栏生猪6600头,除去水电费、人工工资、购置生产用具费用等,年纯利润约80万元。按股分红,入股的100户贫困户每户可分红400元,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分得800元以上,既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又让贫困户有了固定收入。
实习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