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传统节日巧挖“金”

2018-04-12 09:56:00    李松

从这些年“洋节”在我国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西节”之所以能够东进,与我们本土商家高度重视分不开。他们通过各种创意,将其文化符号充分商业化,比如情人节的玫瑰巧克力、母亲节的康乃馨,所有这些元素营造出富有个性的节日氛围,“洋节”也逐渐演变成了消费节。

其实,我们的传统节日并不缺少这样的元素,端午节的龙舟、香囊、五彩线,中秋节的玉兔、月亮、桂树等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商家完全可以据此设计出富有特色的营销方案。而目前的状况却是,除了春节尚存的对联和福字,“端午节只剩下粽子、中秋节只剩下月饼”,而与之相关的衍生物及民俗活动却少之又少,似乎传统节日文化可怜到只能靠“吃”来支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商家要想在传统节日中获得更大的效益,就必须真正了解节日的内涵,在“民俗链”上寻找商机。(李松)

 

实习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