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落下

——延安市延川县脱贫攻坚侧记

2018-04-23 08:52:15    程伟 张太东

本报记者 程伟 通讯员 张太东 

3月30日,天刚蒙蒙亮,延川县青平川的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关庄镇二八甲村贫困户贺海荣已经从温室大棚里采摘出4大筐新鲜的辣椒,分拣整理、装袋,准备赶个早市;胡月升老两口忙着给1500只旱鸭添食加水…… 

村支部书记贺凤明说,他们村现在山上有苹果,沟道有养殖,农户家里有粉条加工,整个村子都动了起来。这些变化,都得益于政府扶持、产业驱动。 

  能挣钱 懒人变成了勤快汉 

延川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过产业扶持,让群众动起来,有活干,能挣钱,发挥自身能动性,这是走出贫穷、走向富裕的真正途径。”该县扶贫局局长高焕武说。 

延川县根据县情,制定了“中西部苹果、东部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的产业发展布局。仅2017年,全县发放产业帮扶资金达4654万元。 

以前关庄镇二八甲村闲人多,无事可干。在扶贫工作中,通过政府扶持,全村现已发展起山地苹果1160亩,林下经济土豆600亩、西瓜500亩,年加工粉条3500公斤,年收入达33万元。 

2017年,针对该村没有产业的9户贫困户,政府投资建起了42座钢架温室大棚,在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分配给贫困户使用;同时,政府又从技术、服务方面积极跟进,帮助其发展起温室辣椒、小甜瓜、西瓜。 

贺海荣一家分到两座温室大棚,自去年10月种下辣椒,今年1月就挣到了第一笔钱,每公斤卖到9元,辣椒毛收入达1.5万元。贺海荣再也不是人们眼中的闲人了,一家人围着两座大棚常常忙个不停。贺海荣说:“有政府的扶持,我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手拉手 让弱者不掉队 

关庄镇岔口村67岁的张玉洋因腿残疾,在2015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他家养了两头牛,想发展产业,但苦于没有资金,难以摆脱贫困。 

2016年起,张玉洋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和小额贴息贷款,购买了一头夏洛莱种牛和几头母牛,现今已发展到25头牛。仅2017年产牛犊11头,收入6万元。张玉洋老人指着2017年3月产下的一头白色牛犊,笑眯眯地告诉记者:“有人出价8000元买,我都不愿意卖。” 

有能力者大干,没能力者带着干,不让一个人在脱贫路上落下,这是延川县委、县政府的坚定决心。 

2016年,延川县政府引进北京大鸭梨集团公司在关庄镇建立起旱鸭养殖基地,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管理,吸纳30户贫困户加入,公司提供旱鸭种苗、饲料,统一收购,养殖户只负责养殖,一年收入3万元至4万元。 

勤丰养牛专业合作社吸纳49户贫困户,通过采取“出租”方式,将牛分到贫困户手中,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集中养殖和分散养殖相结合;养殖一年后,牛犊归贫困户,老牛归还合作社,既解决了贫困户没钱买牛的问题,又避免了人员浪费。如今,合作社已发展存栏牛121头,累计出栏牛86头,收益42万元。 

  整合涉农资金 集中发力 

乾坤湾镇苏丰村是延川县有名的贫困村,全村186户586人,其中贫困户22户。2016年,村里通向外界唯一一条道路还是崎岖的土路,群众还要到10公里外的稍道河拉水吃。当地有12户人家,因缺少劳力,无钱盖房,一直租住着别人家的窑洞。2016年10月,一场大雨冲毁了通往该村的山路,造成两位病重的老人无法出村,延误了病情。为此,许多人陆续离开了这个贫瘠的山村。 

2017年,当地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新修5公里通村柏油路,新建10公里通自然村道路,并硬化巷道,为每户接上自来水,为12户无房户建造了新居。今年,政府通过招商引进陕西果业集团,将该村所有土地进行流转,栽植名优苹果、樱桃,打造沿黄旅游采摘观光园。 

如今,看到家乡的新变化,许多走出去的人又纷纷回来了。 

2015年至2017年,延川县5569户1.59万余人实现了脱贫。县委书记张永祥说:“脱贫,只是开始,让全县群众达到共同富裕,才是最终目标。”

 

 

实习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