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3 08:53:17 胡建功
清早,我被一阵骤雨击醒,凝神谛听,它正驰过瓦楞,在风里,一阵紧似一阵。时而节奏明快,时而舒缓。
这是一个星期六。我睡意全无,穿好衣服,步出房门,天已亮,但光线昏暗。站在门前台阶上,逼仄的巷子里积水很深,浩浩荡荡,难以下脚。雨帘正密。向对面房上望去,瓦楞生烟,风来,歪歪斜斜,如千军万马,绝尘而去。
洗漱罢,骤雨竟然停了。我惊诧于这春雨的来去匆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这北方的春雨啊!来得这么早,这么快。你睡得沉了点,起来地迟了点,都会吃惊于地面何来这么多的水。它就是这样,在不知觉间给你送来惊喜。
走向操场,又起了小雨,落在人头上,打出几个激灵,接着人就融化在这绵绵的柔软里了。人言春雨贵如油,熟料一时间竟下得这么大这么多。硬化的操场一片茫茫,全是水的世界。校园里冬青绿得扎眼,红梅的花蕾上挂着水珠,晶莹剔透。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在柏林间嬉戏争鸣,它们在欢呼这淋漓的春雨吗?教学楼高大的身影映住半个操场,从楼内一层教室里传来早读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传出楼房,传出校园,传到很远的地方。那是学生在备战高考,晴耕雨读,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境界。
校园外,匆匆走过几个农人,农民一年是没有闲时间的。戴草帽的一个说,下得真个及时!地里这一向是有些干了。另一个说,今年春首雨水还算多,想雨,它就来了!一边说,他们一边走远了。
春雨摧快了集上小商贩摆摊设点的手脚。老早有铺子开了门,老板站在门上,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望着天空,盘算着忙完铺子里的活要到地里看看去。凉粉和豆腐已经摆在了架子上,煎油饼的锅架起来了,火苗开始舔着锅底,出租车司机早把车停在上集口,招呼去赶火车的旅客。集上跳跃着花花绿绿的伞,大伙议论着春雨,各自忙碌起来了。
穿过集上,走往家里,得穿过一片田野。久在校园,感觉钝化,必须接受自然的浸润,必须接受春雨的洗涤。此刻,无需备伞,无需加衣,打开心扉,让心灵和自然对话。
春雨,针线一样细密,丝绸一般滑润。平静湖上的风一样缓慢,内心一般柔软。我沐浴在轻风细雨里,感受着它的温柔,呢喃和细腻。纤细的春雨,落在我的发梢上,落在田地里,悄然无声,时间一长,你都不知道它是否来过人间,但它滋润着禾苗的根部,叫人你感受到它真真切切的存在。田地里潮湿的气息和着草香扑面而来,我伸出双臂,拥抱着这诗意的田园,仿佛回到了来时的地方。春雨帮我洗去心灵上的浮尘,此刻,天朗润起来了。
看着高台上方的村子,笼罩在烟雨之中,几棵身披绿意的大树挺拔,下面藏着半间房屋,谁家的鸡扑腾几下翅膀,接着一声长鸣,使乡村顿时生动起来。挺拔的钻天杨还没出芽,但内心已然存着春的诗意。早春乍暖还寒,鹅黄色的柳芽欲语还休。我顾不上和它们打个招呼,轻跨脚步,上了高台。站在这里,俯视河湾,半个沿河古川织在烟雨之中,西南面凤凰山北麓,渭河岸畔,一幢白色教学楼引人注目,那是温集初中所在,原先新阳最早的学校新阳两等小学,它正矗立在烟雨之中,我仿佛听到了从它里面传出的读书声,度过渭水,穿过河湾,袅袅而来,我不禁神驰心动。
这一川春雨是沿着凤凰山而来的,它散落渭河畔,落地生根,蔚为大观,滋润着沿河两岸。凤凰山下的新阳古镇沿河城自古崇尚教育,尊重知识,才有后来绵绵春雨一般的文风之盛。清末渭河北有秀才张汝铭办私塾桃李春风育子弟;渭河南有秀才温可即自谦“生来无才未做官,到老笔耕一砚田”,一生从事塾师,春风化雨。民国伊始,胡汝翼、胡锦堂、王治岐、王翰、王承舜、岳跻山、岳景宗、胡志明、雷子烈、郭克等人跋山涉水负笈外地,或取薪耀亮桑梓,或从军报效国家,或致仕,或求学,叫乡人一直敬仰。
1909年,由沿河城(新阳镇)名士胡汝翼、岳荩臣、胡紫垣、胡应选等人发起倡议,兴办新阳两等小学。这是一群有理想的人,他们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想前人所未敢想,做前人所未敢做,一心想点燃沿河城普通教育的第一把薪火,撒播教育的第一滴春雨,用自身行为教化一方乡土。岳荩臣曾两次捐地捐资,温慎元也曾于1943年捐出土布100卷,服务于学校。他们的学校于1910年动工,1913年2月开始首届招生。二月的春雨,终于洒向了古老的沿河城,学龄子弟迎着这年的春风,在和风细雨的召唤下步入了学校。以后胡汝翼又投标包收新阳布佣,以所得资金对学校进行扩建。至1931年,新阳第一所学校新阳小学建筑布局基本完成。以后随着教育的发展,这所学校逐渐扩招,接着分出去了小学,分出去了高中。新阳两等小学校的建成,给村学的兴建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王家庄、胡大、裴家峡、石家坡等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先后建立,新阳的教育在春风春雨里走向规模化。新阳两等小学校一路筚路蓝缕,薪火承传,为沿河城的文化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春风化细雨,渭水起涛声。这绵绵的春雨啊,一下百年,年年如此,光华流转,润物无声,滴在多少孩子的心田里,多少块干涸之地长出了葱茏绿意。
新阳两等小学校的中门有胡汝翼于民国十年秋九月撰并书的一幅砖刻对联,联曰:
讲诵弦歌教宏闾里;
儒流学海源溯昆仑。
听着自己和同乡们亲手办成的学校书声琅琅,那是何等的自豪!执教桑梓,培育英才,又是何等的快意!教学之余,研究学问,又该是何等的潇洒!教员们,和声细语;学员们,如沐春风。斗转星移,日月穿梭,一代代懵懂学童走进校园,一个个青年才俊走向社会。撰书者胡汝翼,乡人呼为“大老爷”,可见威望之高。他是沿河城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一生,大半是和教育联系在一起的。
胡汝翼,字进如,光绪十年(1884年)出生于新阳胡家湾。光绪二十八年中秀才,光绪三十四年甘肃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到州城的秦州高等小学堂任教。民国六年,出任设在县城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校长,主持在原陇南试院旧址上,改建新校。两年后首届学生毕业,为天水培养出首批专业教师。胡汝翼早年就致力于家乡的教育和建设,后被县政府聘为督学,常骑上毛驴到农村学校视察,有时还兼职讲课。民国三十年,倡议在新阳设立乡村师范学校,因申办未果,遂该申办新阳农业学校。获准后,亲自组织筹建。民国三十二年建成,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
我常常被他们兴学的事迹感动着,我想以胡汝翼为代表开创近代沿河城教育文脉的应该是一群具有赤子情怀的人,他们之所以被人称为乡贤、古老沿河城的精神文化标志,是因为他们勇于担当,急公好义。生于斯,长于斯,热爱着故土,对其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情感。他们散发出的阳光雨露般的道德力量感化乡民,泽被故里。
近日我在资料上看到了民国六年由前清岁贡生、新阳两等小学校校董胡应选撰并书的《前清庠生新阳两等小学校校长紫垣胡老夫子三周志念帐》。开篇云:“盖闻立功者不朽,非其人不朽,其功不朽也,其功不朽遂并其人亦不朽焉。迩来世界进化,有功社会之举,无如振兴教育。”微言大义,议论宏阔,真乃振聋发聩,指出教育在社会中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对世界进化、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百年后的今天读之,依然感觉到乡贤们的那种家国情怀和古道热肠,遥想德高望重的他们根植乡野、和谐乡民的往事,不禁神往焉。
又云“我新阳蕞尔之域,学龄子弟几届毕业,若者升大学焉,若者升师范法政焉。将来人文蔚启,事业烜赫,正未可量,伊谁之功欤?因遐想我紫垣夫子焉。”既有对学龄子弟的勉励,更有对办学的自信,对将来家乡人文蔚起的期望。这许多的功业如果就成,那么不得不想到一个与之有关的重要人物,他,就是紫垣。
紫垣,即胡炳辰,字紫垣,清末秦州北乡沿河城(新阳镇)胡家湾村人,庠生。民国初年,参与筹资创建新阳两等小学校,后任校长。胡老夫子“学优品粹,热心公益。”是新阳近代化进程中非常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迨民国开运,公推为乡议会长。每恨学校未立,文化未开。”他眼界高远,目光如炬,看出一个地方的发展,教育必为先声;民智要开,必须先开学校。因而“百计经营,倡办布运以备学款,任许多劳怨,经无数挫折,忍耐坚持,”,他热爱教育,心中有念想,因此能够克服常人难以克服之困难,终于携手新阳一众乡贤,“始将学校成立”,“诚我新阳学界之立功人也。”
今天,他们开创的学校已经走过了一百个春秋,一百年来,古镇沿河城的教育蒸蒸日上,已经蔚为大观。他们何止立功,说他们是新阳俯仰百代的人物亦不为过。
站在高台,看着飘飘洒洒的春雨,竟然又下得大了起来,恐怕有一时难停之势。我想着,这真是一场知时节的好雨,当春乃发生。它充满着对世间的热爱,在春风里,它不会因土地的肥沃或贫瘠而选择落或者不落,它慈悲为怀,春风化雨,满怀热望,一视同仁,洗涤灰尘,滋润万物。这是何等宽阔的胸怀和气度,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啊。 走在春雨里,我要高声赞美这春雨,赞美这散入沿河城的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