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8 14:19:04
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双双身患残疾,却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他们不离不弃,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携手甩掉贫困“帽子”,成为当地依靠自身辛勤劳动脱贫的“励志”模范。他们就是湫坡头镇芝村的何发平、任君芳夫妇。
何发平和妻子都身患残疾,不能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母亲高龄行动不便常年需要人照顾,20岁的儿子高中毕业在外打工,家里除了种植五亩玉米地外无任何经济收入来源,生活日益贫苦。家里仅有的是几间土木结构的瓦房,房间昏暗,母亲瘫痪在床,夫妻二人没技能没工作没收入,孩子高中毕业没有一技之长。加之自身长期无法改变贫穷面貌带来的挫败感,使得整个家庭生活一度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然而,这些年精准扶贫的阳光温暖了贫困户,也照进了何发平的家里。2017年以来,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芝村党支部以“支部+企业+贫困户”模式,鼓励贫困户、上肢健全的残疾人及留守妇女在企业务工,签订长期劳动合同,让贫困户有稳定的务工收入,增加贫困家庭的务工收入。镇村干部深入何发平家中,了解实际情况和致贫的原因精准施策,动员他们在村上的仿真花厂就近打工,并对他们进行岗前技能培训。何发平和妻子商量后,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他们没有丝毫犹豫,双双投身到花厂打工。他们还主动联系承包了镇上的蔬菜种植大棚,现在家里年平均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何发平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他们夫妻现在花厂务工每月收入2000多,大棚菜年收入大概7000元左右,加之玉米收入7000元,加起来全家年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他爽朗的笑着说:“改变真是太大了,现在靠着危房改造项目新房建起来了,孩子也在学习技术,我们在花厂上班有了固定收入,精准扶贫的实施让我们奔小康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扶贫先扶志。今年以来,为了增强他脱贫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镇村和帮扶干部密切关注他的思想动态,促使他转变生活态度,靠双手致富,实现外部帮扶和自力更生“双轮驱动”。现在的何发平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我问他对以后的生活有什么打算?他说想加大发展大棚的蔬菜种植,因为棚内设施欠缺不完善,只能在前半年种植,他想在万鸿花业好好好上班,种好玉米,想办法筹资金完善大棚里的各项设备条件,争取一年可以收获两茬。说完他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眼睛里的光,是对生活希望的光。(吴瑜)
实习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