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陕北空心手工面,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2018-05-02 09:42:04    赵波 刘居星

本报记者 赵波 见习记者 刘居星 

4月6日至8日,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2018年第15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一把挂面》成功入围,这可把吴堡县张家山镇高家塄村党支部书记张斌高兴坏了。让他高兴的,并不是他在电影里客串了一个角色,而是这部以手工空心挂面为题材、在高家塄村选景的电影上映后,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村空心挂面的知名度。 

此前,高家塄村和陕北大多数贫困村一样,缺乏主导产业。许多村民外出打工,留下来务农的靠天吃饭,收入微薄。2011年,在外务工的张斌回到家乡担任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便琢磨:怎样才能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经过反复思索,他瞄准了家乡的传统面食——手工空心挂面。 

制作手工空心挂面在高家塄村已有千年历史,形成了完整的加工技艺和独有的膳食文化。张斌回忆,以前卖挂面的,都是村上的“老户子”。小时候,他经常看大人在石磨上推麦子,和一大盆面,做好挂面后背着箱子走几十里地去卖。后来有了机器挂面,很多“老户子”便不再做这个辛苦营生,但制作手艺流传至今。 

将手工空心挂面打造成富民产业,一开始张斌也没十足把握。于是他亲自“试水”,和兄弟张建安合伙开办了一家挂面加工厂。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老张家”手工挂面逐步打开了周边市场。2012年,吴堡县政府将“老张家”挂面列入重点扶持项目,使“老张家”手工挂面以全新的包装亮相市场。 

在张斌的带领下,重操旧业的村民多了起来。2014年,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播出高家塄村的手工空心挂面后,这个“沉睡”在偏僻乡村的美食被发掘,一时供不应求。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村民回到家乡,做起了挂面生意。返乡创业的张彦兵夫妇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每天加工50公斤面粉,一年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 

在手工空心挂面火遍全国之后,张斌逐渐开始转变思路——变单一销售为规模经营,变传统工艺为新技术工艺,变传统销售模式为订单农业。在他的带领下,高家塄村陆续成立了2家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随着蛋清面、胡萝卜面、杂粮面、藜麦面、菠菜面等多种营养保健型挂面的研制,该村的手工挂面相继走进“陕货南行”、西洽会等大型会展,从吴堡县销售到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 

几年来,张斌借手工挂面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带领贫困户增收致富。2017年,高家塄村各项脱贫指标都已达标。村民们提起张斌赞不绝口:“多亏了‘挂面书记’,我们的小挂面才能成为大产业!” 

现在,走进高家塄村,家家户户的院子都架起长杆,挂起来的挂面像一幕幕垂帘,散发着阵阵清香。张斌每天早上四点就起床制作挂面,八点到办公室上班,有时他还去村民家里指导挂面生产,接待前来购买挂面或体验空心挂面制作的客户,忙得不亦乐乎。“下一步,我们打算借着‘三变改革’机遇,成立高家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让村民变股民,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这个特色产业。”张斌说,他还要借手工挂面来带动本村旅游发展,把高家塄村打造成集手工挂面生产、特色小吃、陕北民俗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名村,让村子的经济“活”起来,让父老乡亲们富起来。

 

 

实习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