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拉着你的手一起走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震后扶贫一览

2018-05-14 08:54:04   

本报记者高文李传君阮蓓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前身为安县,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县之一。震后10年,安州区成功实现凤凰涅槃,用当地人的话来说,经济社会发展相当于向前迈进了20年。

2017年,安州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1.3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430元。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去年安州区旅游总收入突破66亿元。2017年获评四川县域电子商务十佳县和四川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示范县,电商交易额79.5亿元、同比增长160.66%。

安州区属“有减贫任务的非贫困县”,有省级贫困村24个、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3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675人。经过4年奋战,累计减贫6165户17442人、退出省级贫困村10个,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6.14%下降至2017年的1.63%。

“既注重整体连片扶贫开发,又同步解决‘插花式’贫困,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全域旅游推动、‘鼠标+锄头’网络扶贫联动,安州区脱贫攻坚成绩斐然。”区委宣传部有关人士说。

安州在全区逐步形成网络扶贫人人参与大格局,探索出“鼠标+锄头”新路子,被评为全省唯一的网络扶贫示范基地,成功亮相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产业发展连成片,带动农民走上致富路

“老蒋,你这猕猴桃可以施水肥了。”金华家庭农场主金华对他帮扶的贫困户蒋桂元说。蒋桂元是安州区乐兴镇新光村人,在安州区红心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下种猕猴桃,如今已达8亩,4亩已挂果。

新光村另外一个贫困户唐明军靠7亩猕猴桃2015年就摘掉了穷帽,如今攒了钱准备买辆车,现在正在考驾驶证。  

“过两天就要考科目三了,估计最多这个月底就可拿到驾照了。”

合作社把农民夜校当成脱贫攻坚的“充电宝”以及农民致富的“加油站”,根据不同时令和特性,利用固定场地、田间地头以及互联网、手机终端等手段展开教学,什么时候春剪,怎么样夏修,什么时候冬管,农民掌握起来浅显易懂,生动实用。

新光村是近年来安州区打造的“猕猴桃走廊”中的一个产业村,整个“走廊”一共涵盖了300多户贫困户,目前靠猕猴桃产业成功脱贫的已达70%,已买车的有三四十户,准备买车的还有七八十户。当地镇政府正在考虑是否联系厂家组织这些脱贫户团体采购。

据介绍,乐兴镇“猕猴桃走廊”全长52.82公里。2012年开始建设,共整合资金2731.62万元。其中,群众集资647.62万元。“走廊”道路的建成,辐射带动周边新增猕猴桃种植1万余亩、葡萄种植1000余亩、花卉种植面积500余亩,种植户仅此一项户均就增收2.5万元。

猕猴桃产业道路连通桑河路、辽安路、安罗路、乐黄路、磨秀路等主要道路,将乐兴镇青龙、白云、黄桷、双河、新光、团心、文明、八角等8个沿山村,以及塔水镇七里村、龙桥村的产业发展连成一片,带动附近农民真真切切地走向致富。

去年,“猕猴桃走廊”的种植规模达1.1万亩,涉及种植户3000余人。去年挂果面积达5000亩,收获猕猴桃鲜果3500吨,实现产值7000万元。“预计今年挂果面积达到6500亩,产值超过8000余万元,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合作社负责人说。

除了“猕猴桃走廊”外,安州区还打造了“花城果乡”“幸福七里”等产业示范片,建成市级幸福美丽新村158个、省市级“四好村”73个;全区现有专合组织500家、家庭农场203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43户,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6个。

植入文创概念,旅游扶贫步入快车道

“打造出最美的草原,就不怕没有千里马来吃草!”安州区沸水镇党委书记高银兵信心十足地说。说这话时,高银兵正带领全国50多家媒体记者体验枫香村“安驿·箱几”乡村田园旅居项目。在绿草鲜花簇拥下,由几十个集装箱改成的房子依山矗立,别具一格。

枫香村为省定贫困村,怎样才能尽快脱贫?“唯一的办法是让土地增值,让老百姓能安稳地就业,能可持续地从土地增值中获利。”高银兵说,以前沸水镇的土地流转不出去,经过政府投资改造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20余家企业和合作社涌进沸水镇,一下子就流转出去8000余亩土地,仅此一项就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安驿·箱几”乡村田园旅居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进四川嵘烽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打造而成。将特色种养和乡村旅游融为一体,由此创造的土地流转及农民务工收入,让每亩土地增值2000元以上。“这些钱,农民实打实地揣进了自己的腰包。”

让高银兵看重的并不是这一点点收益,他的算盘打得更漂亮。“我未来的收益点,主要是将乡村文创与乡村田园旅居深度融合,将这里打造成一个乡村文化的孵化基地。”

目前已经有动作。由安州区本土作家组成的“安昌河工作室”结合沸水镇萧氏家族的来龙去脉,创作的历史民俗小说《沸水·九部》初步完成,“下一步是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将萧氏家族从秦朝到现在的演变,通过荡气回肠的故事展现出来。”

高银兵说,这是孵化出地方宗祠文化的一个典型例子,他们还可以复制出更多的范例。例如,水文化、酒文化、院落文化、田园文化、农耕文化等。“有了文创作支撑,不怕没有人来这里享受田园旅居,生意火爆了,会进一步带动农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高银兵说,镇上可以组织农民根据需求来生产,农产品变旅游产品,这才是农民增收的好途径。

2017年,沸水镇枫香村等4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原有的1400多贫困人口现仅剩下180余人。目前,安州区正全力加快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民俗文化为魂的乡村旅游正在蓬勃发展。同时,“中国春社·雎水踩桥”荣获中国最具特色民族节庆奖。每逢春社日,数十万人涌进雎水镇参加“踩桥”。这一民俗活动,已成当地乡村旅游一大名片。

“鼠标+锄头”,网络扶贫探出新路子

2016年以来,安州区逐步在全区234个行政村实现4G网络、无线宽带100%全覆盖。整合资金5260余万元对全区村、组交通进行整修、维护,建成物流配送线路18条。

安州区出台《网络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累计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197个,培育网络创客和微商1400名。围绕社会扶贫网,实现爱心企业、热心网友与贫困户一对一、多对一的爱心对接,4220个网民爱心人士为7899名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在晓坝镇等乡镇开展的“网络扶贫示范镇”建设,以“四众”模式为抓手,全面撬动“网络扶贫”。具体内容是网络支部众建、网络公益众筹、网络智库众帮、网络创业众扶。

如网络公益众筹,围绕“学雷锋树榜样·争做安州好网民”网络公益品牌,开辟猕猴桃、杂粮等多个农特产品网络义卖专栏;以“一元基金”为载体,吸引香港童军总会等2712名网络志愿者到安州开展金秋助学、青年创业等公益活动82场;130名贫困大学生获助学帮扶,107名贫困儿童微心愿被网民认领,6名贫困青年创业分获无息小额担保贷款。

网络扶贫的推进,助农增收是根本。在网络扶贫实践工作中凸显的“卖不了”“质不保”“增收难”三大问题,安州区有针对性地下功夫,切实提升网络扶贫实效。

比如,通过“特色展销”+“网红农产品”解滞销难题。安州区联合易田、淘宝和本地好农国际等电商,组织贫困村参加“寻找最美乡村”等特色网络展销,吸引了上万游客来安州体验消费,组织网红、贫困户网上直播土蜂蜜收集、山竹笋采摘等活动。

在活动中,有4名返乡90后大学生依托电商平台,创办川蜀老味道电商公司,将安州辣椒、花椒等特色调味品成功销往加拿大、德国等市场,线上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

 

实习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