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4 09:20:32 张恤民 贾军
洋县积极开展扶志扶智,评选表彰脱贫先锋。 王波摄
洋县草坝村朱鹮湖专业合作社坚持利用当地普通植物狼刺角熬制杀虫剂,确保农产品有机品质。 张校峰摄
茅坪镇朝阳村合作社社员左林强为贫困户教授土蜂养殖技术。 杨国涛摄
苏陕协作的首家企业绅宝利服装厂在洋县建成投产。 贾军摄
志智双扶 激发内生动力
“农村人靠山吃山,只要肯动脑筋,赚钱的路子多着哩!”日前,在洋县脱贫先锋事迹报告会上,来自槐树关镇阳河村的脱困户吴成敏为在场群众说出了自己心里话,这也是他想传授给贫困群众的致富法宝!
该县针对脱贫攻坚中存在“等靠要”“争访闹”等思想素质不高、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深入开展“五破五立”扶志扶智活动。充分利用道德讲堂、广播室、“乡风文明一条街”、“善行义举榜”等基础阵地和脱贫先进典型事迹宣讲团、“院坝说事会”、“流动好人馆”等有效载体,采用“文艺+故事+政策+技术”的灵活形式,创新开展“四级四类”扶志大宣讲活动,挖掘表彰脱贫攻坚先锋,编演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寓教于乐,累计开展各类宣讲2600多场次,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习惯穷”“争当穷”“无奈穷”等思想顽疾,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自信心。
航天四院帮扶的老庄村、外事办帮扶的文同村、省行政学院帮扶的白石村、汉中市委组织部包扶的柳山等村积极引导群众设立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善行义举榜、红黑榜,聚焦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天价彩礼等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起脱贫光荣、懒惰可耻的理念。
白石村贫困户刘建红患有矽肺病,妻子外出。面对高昂医疗费用,他曾一度心灰意冷。在村两委和省行政学院驻村工作队的鼓励资助下,他更换了小三轮,在村里跑运输,重新树立起信心。
强基固本 补齐发展短板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龙亭镇柳山村文化广场响起欢快动感的音乐声,群众踏着轻快、优美的旋律跳起来,欢快的广场舞改变了村民单调枯燥的夜生活。谁能想到这里原来是一块烂泥塘,盛夏时节,蚊虫乱飞,臭气难闻。汉中市委组织部结对帮扶后,平整泥塘,建成了硬化道路,建了凉亭,安装了座椅,这里成了村里笑声最多的地方。
在脱贫攻坚中,该县各帮扶部门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需求最急迫的基础设施建设展开了帮扶。各部门纷纷把道路建设、村委会、文化广场建设做为重点工作来推进。筹集资金,补齐短板,改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
要想富,先修路。省消防及边防总队在帮扶流浴村中,争取基础建设经费166万元,在村头捐建了牌楼、便民桥。硬化道路932米,建成文化广场,安装广播平台及视频监控系统,村里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巨变。
省公安厅包扶岩丰村,共协调投资730多万元,完成了多条村组道路的加宽改造和硬化,修复“U”型渠堰2.5公里,解决了200多亩水田的灌溉问题。对全村85户农户实施了庭院治理,对5户交通不便的村民实施易地搬迁安置;对村供电农网进行了升级改造,4G网络在岩丰村实现了全覆盖。客运班车恢复了通车,一下子拉近了村子与外界的距离。
近年来,各级帮扶单位拓宽改造硬化村组道路42公里,建人畜安全饮水项目32个,实施农村水利灌溉工程5个;6个村实行了亮化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状况。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投资500余万元实施革命老区三缺项目14个,彻底改变14个革命老区贫困村的交通条件。
聚力帮扶 提升群众满意度
面对脱贫攻坚的严峻形势,洋县首先从解决“人”的问题入手,精选严管“第一书记”,优化配备“突击主力”。全县派驻第一书记280名,驻村工作队110个,16752户贫困户实现了帮扶全覆盖。
2017年5月,该县整合了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四支队伍”,设立攻坚工作队及临时党支部,先后开展了“百队千人帮万户,精准脱贫当先锋”、五帮五扶等主题活动,锻造出一支紧密协作的攻坚“铁军”。
精准扶贫的“头雁效应”日趋明显。省公安厅驻岩丰村第一书记刘翼飞、汉中市劳动服务局驻西山村第一书记王钪等一批在扶贫一线做出成绩的同志被推荐表彰为省、市优秀“第一书记”。提拔重用16名。汉中市委组织部积极探索,总结出了坚持四个引领,抓党建促脱贫的“柳山帮扶模式”。
在“五帮五扶”活动中,39名县级领导率先垂范,深入基层扶智扶志。驻村工作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帮思想扶志气、帮技能扶本领、帮产业扶脱贫、帮困难扶硬件、帮环境扶健康活动。累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6000多个,通过实实在在帮扶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有效提升了干部帮扶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文同村贫困户薛洪学是一名侏儒症患者。当得知他从事根雕缺乏系统学习,省外事办与西安美院联系,在暑假期间,美院特教艺术学院对薛洪学进行初级课程学习,让他的根雕技艺有了更大的提高。
发展产业 鼓起群众钱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直接给予钱物资助外,各驻村工作队及爱心企业积极落实县上制定的产业脱贫战略,实施“5115”产业精准扶贫工程,举办各类技能培训451期,培训贫困群众32275人次。通过培训,帮助贫困户规避了产业发展的盲目性。
洋县绅宝利服装厂是洋县与如皋结对以来的第一个社区工厂。目前,80多名贫困户进厂务工,人均月收超过2000元。如皋与洋县结对协作以来,确定建设项目36个,安排苏陕专项资金1550万元。项目覆盖1.1万名贫困户,目前,在谈项目12个,落地投产项目3个,签约项目3个,再次给洋县注入新的帮扶力量。
省消防总队边防总队在联合帮扶的流浴村建立了军民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一帮一”“一带一”等集体合作形式,2017年投入130万元发展土猪、土鸡养殖,获利9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1500元。
纸坊街道办田岭村48岁的贫困户刘文侠,缺资金、没技术,靠种粮食维持生活。2017年秦洋酒业聘请农业技术员到村里指导,她家4亩糯稻提高产量,增收近6000元。村里像刘文侠这样的29户贫困户,都加入了有机水稻合作社,并与秦洋酒业签订了种植、收购协议。秦洋酒业带动全村204户村民种植有机糯稻500余亩,单此一项可增收85万余元。
志建药业在全县77个村6116户贫困户种植银杏1.2万亩,户均1.9亩,流转土地5000余亩,建立2个银杏种植基地,就地吸引当地贫困户务工,接纳387户贫困户在基地务除草、施肥、采叶等管理工作,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110个贫困村成立了互助资金协会和扶贫专业合作社,建成香菇种植、土蜂养殖、有机茶园、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基地。处于平川地带的草坝、马畅、谢村等村依靠朱鹮湖果业合作社、双亚集团、永辉米业发展有机稻米和粮油,槐树关丘陵地带发展有机红薯,亩增收1000元,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目前,贫困户发展养猪牛等家畜7500多头,鸡30多万只,乌药、厚朴、银杏、油牡丹、魔芋2.5万多亩,养殖土蜂1.2万多箱。
为打开市场,让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各帮扶单位按照“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发展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30处,融农特产品生产-包装-订货-销售-物流-售后为一体,让贫困村的农副产品成功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到1.2亿元。
(张恤民 贾军)
实习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