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7 11:30:00
三穗县通过危房改造改善当地农村人居环境。刘三隆 摄
凤冈县新建镇官田村秋日美景。陈昌霖 摄
湄潭田家沟农民自编自演花灯戏《十谢共产党》。瞿欣含 摄
湄潭县鱼泉镇仙谷山乡村景色。骈红梅 摄
铜仁市万山区黄家寨,几个小孩走在漂亮的乡村路上。记者 杨涛 摄
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湄潭县核桃坝村一景。胡世文 摄
近年来,贵州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路径,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目标,深入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打造新农村建设的靓丽名片,带给了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推动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013年底,贵州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意见指出,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通过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力争用5到8年时间,切实改善贵州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
2017年3月,贵州省出台《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加快“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意见明确,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就地就近城镇化紧密结合,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小城镇向乡村延伸,让百姓享受更多的发展红利;要大力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0+N”行动计划,推动美丽乡村从“一片美”向“整体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从“环境美”向“发展美”、从“一时美”向“持久美”提质转型;到2020年,全省形成点线面结合、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格局。正如贵州籍知名音乐人张超的歌唱:“一步青山一首歌,一秀绿水一声唱”。
“六个小康” 推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小康路进村串户,小康水翻山越岭,小康房经济美观,小康电安全可靠,小康讯连接山外,小康寨洁净优美。四年来,贵州“六个小康行动计划”建设一再提速,受益群众上千万。
小康水——接通清澈甘甜水,让饮用水安全到家。2012年至2016年,全省共投入64.29亿元,建成水利工程24397处,解决了1086.77万农村居民和173.15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农村基本实现了饮水安全。过去,用水要去井边挑,如今,拧开家里水龙头就能喝上干净、放心的水。小康水不仅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和耕地灌溉的问题,也改善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并潜移默化改善了农村人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小康电——搭建绿色安全电,让贫困区域变亮。2013年11月,贵州启动实施小康电行动计划,推进电网线路提档升级。截至2016年,“小康电”累计投入130多亿元,到2017年年底,全省将完成1301个中心村小城镇电网改造升级。一条电线,点亮乡村,点亮民心。以前,村里电压低,煮饭煮不熟,碾米都要等到半夜电压足的时候。而现在无论是电饭锅、电磁炉,还是打米机与包谷机都能带动。
小康路——铺就幸福致富路,让村民出行变快。截至2017年8月底,小康路行动计划开展以来,全省农村公路共计完成投资354.1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3.61万公里。2017年贵州省将实现“4个100%”——建制村通畅率100%、建制村通客运比例100%、农村公路列养率100%、重点路段安全隐患治理100%。一条条公路通村达户,一幅幅山水画卷徐徐展开,不仅结束了贵州省农村公路“尘土飞扬”和“坑洼泥泞”的历史,也让广大农民快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小康讯——联通千家万户讯,让通信网络变畅。据贵州省通信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小康讯”累计投资8.44亿元,完成全省419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通信网络优化,实现信号全覆盖。同时实施的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共在5380个行政村实施光纤网络覆盖工程和4G网络覆盖工程,贵州行政村光纤网络和4G网络覆盖比例分别达到73%和89%。一个基站,一根网线,将远在天边的万千信息,“拉”到村民们的眼前。无论是在盘州市羊场乡纳木村,毕节市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还是安顺西秀区旧州镇浪塘村,黔西南州册亨县布依水乡岩架,村民大多都用上了手机,一些村民还通过互联网把土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
小康房——筑起温暖舒适房,让居住条件变优。贵州省相继制定了《贵州省农村小康房建设指引》《贵州省农村小康房典型设计图集》《贵州省村庄风貌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等政策文件,汇成具有各地特色的小康房图集。2016年,全省小康房建设任务近3万户,其中贫困地区小康房建设任务1万户,累计竣工2.88万户。如今,走进贵州农村,村民总会自豪地向你介绍他们的“小康房”。根据不同地域建设的特色村居各具代表性,黔东南州的小康房按照当地民族特色建造,既保留了传统民族风格,又注重方便生活、抗震设防、人畜分离等方面。
小康寨——扮靓优美清洁寨,让村容村貌变靓。截至2016年底,全省小康寨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229.38亿元,累计完成“三改三治”及庭院硬化工程203.6万户、垃圾收集处理项目140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458个,项目累计覆盖1400多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45万个自然村寨,800多万人直接受益。在推进贵州美丽乡村小康寨建设上,全省上下始终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绿色发展、注重城乡统筹、注重山地民族文化特色理念,走出了一条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城乡一体、天人合一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全省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社会明显和谐,城乡联动效果明显。
找准定位 推动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
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山地优势,发展立体型多维度山地产业,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产业发展;实施“一村一品”扶持计划,建设特色种植养殖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农超对接基地,打造山地农业、农村电商、山地体育旅游和山地休闲养生产业,实现了富民强村的目标。
盘县羊场乡纳木村按照布依族吊脚楼传统建筑风格精心打造。砖木结构的土瓦房以红、白两色为主色调,象征着布依族人民对红红火火幸福生活的追求。建设光伏发电、成立种植协会……现在,纳木村已有了自己的产业,村民人均收入近万元。
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坪乡黄家寨利用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将体验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打造“自然—生产—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走出了一条以本土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生态休闲旅游业为引擎的富民强村新路。
黔东南州麻江县乌羊麻生态旅游度假村采用“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机制,利用基础设施、现有资源及合作社的特色种植、山珍旅游特色商品系列资源,进行混合制发展,达到长效滚动扶贫的目的。现在是全省10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
目前,全省有1600多个村寨发展乡村旅游,年收入达950亿元,促进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升级。“青山绿水好日子”的时代画卷正在黔中大地壮丽铺展。
探索新路 形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合力
近年来,贵州依托农村生态资源丰富、地域文化多彩、山地特征明显的优势,不断探索新农村发展的路子。
发挥生态优势,以“显山、露水、留白”的手法建设滨水型、伴山型、田园型、依山傍水型四类村落,规划打造6000多个与山水风光相依相伴、与民族文化相生相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贵州村落”。
发挥传统文化优势,传承“多彩贵州”的文化记忆,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通过落实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规范农房设计建设和宅基地管理;突出村民主体地位,以村规民约、工匠培训、编制民居图集为手段,加强政府引导和财政补贴,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彰显村庄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生态特征。紧抓农村住房改善这个“牛鼻子”,通过农村危房改造,解决困难群众居住质量;通过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引导农房规划建设朝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风貌协调的方向发展,使农村住房建设成为改善农村环境和打造幸福家园的内生动力。
实施“七改一增两治理”,深入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电、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村庄增绿、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治理。不断提升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着力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条件,引导农村生活垃圾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治理模式,推行生活污水“生态化、分散化、小型化”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留下更多纯净空间。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融资模式、强化政银合作,全力引导金融资本及社会资金助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3年以来,全省每年投入财政收入的10%以上助推该项工作;县级政府还通过整合使用涉农资金,形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合力。
……
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计投入1367.2亿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覆盖自然村寨2.6万个,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创建行政村示范点10890个,约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68.7%;受益群众1800多万人,约占全省农村人口的64%。
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走“百姓富、生态美”之路,构建“脱贫攻坚—产业致富—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贵州大批乡村正破茧成蝶。(贵州日报 记者 杨静 刘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