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 首页 > 农资 > 正文

绿色防控 需向集成推广应用转变

2018-05-31 08:45:00   

近年来,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方式的绿色防控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我国绿色防控的现状如何?未来又该如何更好地推广应用?日前,在山东省德州市举行的全国植保绿色防控战略研讨会上,来自全国植保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就此展开研讨。

及时扭转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的局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指出,在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今天,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已成为非走不可的道路。因此,要及时扭转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的局面,提高有害生物防控的效率效果和社会环境效益,必须大力发展绿色防控技术,促进传统化学防治向现代绿色防控转变。

当前,我国绿色防控已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将达到3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1%以上。而农业农村部近期印发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规划(2018-2030)》中植物保护技术创新重点支持方向明确了五点内容:绿色防治产品、绿色防治技术、绿色防治装备、绿色防治模式、绿色防治标准。

已集成144个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目前,我国绿色防控应用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不足6个省,现在已经达到31个省(区、市);防治面积从2006年的533.3万公顷,扩大到2016年的1.26亿公顷,占病虫害发生面积的29%。

“我国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积极成效。”据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防治处处长杨普云介绍,我国已经开发出植物免疫诱抗、理化诱控技术等一系列绿色防控技术,截至2015年,我国已集成144个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探索出政府项目推动型、技术部门推动型、农产品生产企业推动型等多种新型推广机制。

绿色防控要加强集成,形成体系

“推动绿色防控,需要建立一个公共植保服务体系。”吴孔明指出,这个公共植保服务体系包括监测预警体系和专业防治队伍,通过形成联防联控机制,从而解决一家一户小农户病虫害防治所产生的问题。

吴孔明同时分析认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创新材料这些科技前沿技术都将给植物保护提供新的支撑,绿色防治关键技术与产品创新、农残精准快速监测检测追溯技术、智能化植物保护装备和区域性病虫害绿色可持续控制模式,是未来植保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

“今后,绿色防控要做到‘替’‘集’‘转’。”杨普云分析,“替”主要是指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集”主要是集成应用农业、物理、生物、生态、化学等多方面防控技术形成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转”主要是实现向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转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邱德文则建议,可以通过将土壤修复、植物免疫、昆虫信息素、微生物杀菌剂、植物源农药和天敌昆虫等相关技术,针对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开展综合治理的研究与集成,为农业生产服务。(据《农民日报》)

 

 

实习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