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赵洪璋老师帮助我成长为农民育种家

——访陕西省劳动模范许富坤

2018-06-06 14:40:00    李晓春

编者按 2018年6月1日是赵洪璋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赵洪璋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以“碧蚂1号” “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等为代表的四批优良品种,被誉为小麦育种学界的科学巨匠、农业科教战线的一代宗师,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赵劳模”。毛泽东主席亲切称赞他:“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为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弘扬他的科学精神,感悟他的科学情怀,特刊出赵洪璋先生的先进事迹和纪念文章,同时以纪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西农精神”,为新时代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谱好新华章、奏好奋进曲。 

5月29日,当记者赶到与赵洪璋院士交往多年的陕西省劳动模范、蒲城荆姚镇郭村许富坤老人家里时,85岁的他热情地迎接我们,用朴实的语言再现了赵洪璋指导帮助他成为农民育种家的故事。

在宽敞的客厅里,一幅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是1988年,赵洪璋与许富坤、严威凯(赵洪璋学生)在一起查看育种试验地小麦生产情况。“赵老师离开我们20多年了,但每当看见这张照片,脑海中就浮现出赵老师朴实的身影,用一口河南方言和我谈育种的往事。”

20世纪50年代,“念书没出过村子”的许富坤开始搞杂交育种,他边学边干,反复实践,把抗锈材料与“碧蚂1号”杂交,育成了“先杂26号”小麦品种。1965年,在陕西省贫下中农代表会上,许富坤通过别人引荐,认识了赵洪璋。赵洪璋虽然是高级专家,但和他谈起小麦育种时特别投机,两人成了好朋友。后来,许富坤被聘为西北农学院教学试验点兼职教师,到学校为学生上课。

1986年,赵洪璋让许富坤专门弄了7亩地,作为学校旱地育种基地。从那以后,每年赵洪璋都带领小麦研究室的同事,到郭村指导工作。赵洪璋用浅显易懂的方法,耐心地向许富坤传授小麦育种理论,并且还把杂交组合材料无偿送给他,7年的合作,让许富坤选育出“48-1”和“8727-4”两个小麦优良品种,并进入大田推广,帮助他成长为一名有成果的农民育种家。

从小麦播种、施肥、观察、选育到收获,每年赵洪璋都要来郭村两三次。“赵老师没有一点架子,平易近人、勤俭节约、实事求,让我从心里佩服。”许富坤介绍说,每次来,赵洪璋从来不住宾馆和饭店,和助手、试验工一起住在自家的土炕上,吃的是妻子做的家常饭。每次到实验地,赵洪璋总是让许富坤先发表意见,他说:“许富坤是第一线的,说话实在,我爱听他的意见。”此后,西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研究所育种研究室在郭村培育出了高产、优质、抗病、抗旱、早熟的小麦品种——“西农8727”,1997年通过陕西省审定。在赵洪璋的帮助下,西农还为郭村培训了两名农技人员和1名兽医。

许富坤最后说,在赵洪璋老师诞辰100周年之际,追思他的精神,倍感崇敬和怀念。他的精神永远鼓励着自己努力工作、不断前行。

人物简介:

许富坤,蒲城荆姚镇郭村人,农艺师、陕西省劳动模范,曾任陕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理事,先后选育出“丰3—189”和“秦川矮”等小麦品种 。

 

 

实习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