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1 15:59:08 乔佳妮
镇安县花园小区移民搬迁安置点。
本报记者 乔佳妮 文/图
在深山里住了半辈子的李玉才,52岁时迎来了生活中的一次巨变。
李玉才是镇安县回龙镇万寿村村民,家中有4口人,两个孩子在外上学,身患残疾的他和70多岁的老母亲常年在家。家里住的土坯房“挂”在半山腰,路不通、水不通,日常用水都靠李玉才从山下往回背。
2017年,李玉才家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只需交1万元就可以享受到政府80平方米的搬迁房。“不用再背水、母亲看病方便、自己打工方便、孩子们也能换个好环境。”李玉才对搬迁充满了期待。
可搬迁得先盖房,怎么也得等个一两年吧。没想到,当年11月,李玉才就拿到了房屋钥匙。添置了简单物品,今年春节,一家人高高兴兴搬进了新家。
在镇安,当年建房,当年交钥匙,让更多的“李玉才们”尽早住新房、就业有事干,不再是奢望。
搬迁住上暖心房
镇安是商洛市一个山区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5年前,我省开始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这里建起了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集中安置点;实现了全省首次移民搬迁摇号选房。
5年后,经过不断总结积累经验,这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显著:镇安县是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三精”政策(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发源地、“先业后搬”模式受肯定……
“‘十三五’期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8244户27797人,分别占全县贫困户数和人数的40%和45%,其中5431户集中安置对象已经交钥匙。”谈起全县的移民搬迁,镇安县移民搬迁公司董事长乐席兵心里有本明白账,“6月底,剩余的集中安置房将全部交钥匙;7月底,搬迁点社区工厂全部投产运营;8月底,力争入住率达到60%以上;10月底,搬迁户在社区工厂就业率达到工厂就业人数的30%以上。”
乐席兵的这份自信,源自镇安县易地扶贫搬迁的精准施策。
为了不让建房拖“后腿”,镇安县在前期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将安置点全部打包进行统一招标。“我们设置了严格的标准公开招标,最终陕建集团中标,拿下了我们30个安置点建设任务,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当地移民办项目股股长毛博介绍。
时间有保障、建房质量有保证,统一建设安置房还带来另一个好处,就是搬迁户享受政策更公平。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面积规定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镇安县统一按照人均20平方米建设,房屋依据人口分配,避免了各乡镇或各安置点同样人数却不同面积的问题。
实际上,从搬迁之初,镇安县就严格按照“路是否通到户、房是否够安全、地是否较贫瘠、家是否是贫困户”的“拍照法”精准界定搬迁对象。在分房上,优先让有老人、残疾人的搬迁户选择低层安置,其余摇号选房;在装修上,由镇、村牵头联系装修服务队,为有需要的群众牵线搭桥,100平方米的房子集体装下来,户均能省5000元左右。
2017年,两个整村退出的安置点均实现当年建房当年交房,252户搬迁户当年年底就搬进了新房。“向建房要速度、要质量,向装修要划算、要保障,向分配要公平、要统筹,我们要建的就是暖心房、阳光房。”乐席兵说。
家门口就业有事干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镇安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建设安全住房上。
6月1日一大早,柴坪镇安坪村村民周超赶到正在施工的厂房工地上忙活起来。黝黑的皮肤、精瘦的身材,31岁的周超有着13年在外打工的经验,如今他已是当地有名的“返乡创业能人”。
2013年,周超结束在外打工的日子,带着5台新式缝纫机回到老家安坪村。自己打板制衣,招来周边村子的妇女缝纫,一对一进行指导,周超的小厂从5台机子发展到15台,工人也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如今的15人。搬迁贫困户贾艳艳在这里打工。因是计件工资,贾艳艳人勤手快,一天能挣150元。
政府帮忙协调用地,周超的新厂就建在集中安置点附近。“目前有6名搬迁群众在我这里上班,等厂房建起来,我还要再招50人,优先招录搬迁群众。”周超坦言,去年他光给工人发放工资就达20多万元。由于是订单生产,以前发愁人手少,如今规模扩大了,年产值过百万元不成问题。
扶持小型家庭工厂不断壮大,吸纳更多的搬迁群众就近就业,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有钱挣、有事干。在镇安县,为搬迁点配套建设家庭工厂、社区工厂的事例还有很多。
以业定搬、以业促搬。镇安县依据不同的社区类型,发展不同的社区工厂、家庭工厂。在青铜关镇丰收村,村合作社主导经营养蚕基地,搬迁群众通过采摘桑叶、在工厂务工等实现就近就业;在高峰镇和平家园,以豆腐加工、挂面加工等为主的社区工厂发展迅猛,带动了搬迁群众从事黄豆种植、豆腐运输、豆渣养猪等多产业就业;在云盖寺镇花园社区,形成了以电子科技产品加工为主的科技工业园区,吸纳了不少返乡青年在工厂打工;在云盖寺、青铜关等镇,以农家乐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吸纳了周边不少人帮忙、打工……
不仅招大商建工厂,也要育小商扩就业。截至2017年底,镇安县实现了搬迁安置点大型工厂或小型扶贫车间全覆盖。全县已完成搬迁的6473户贫困户中,就近就业的占近25%。其中以手工艺品来料加工模式为主的家庭工厂达360多家,带动了周边3300多人就业。
新社区有新生活
沿着镇安县城往西一直通往云盖寺的镇云大道,白天,花红柳绿,令人心旷神怡;夜晚,流光溢彩,让人如痴如醉。5年前还在建设中的街道,如今已成为镇安县最美的街道。
在镇云大道西头,就是花园小区。2013年,这里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点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如今,这里俨然是一个都市化的社区。
6月1日17时,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们陆续走进小区。“在外面跑了好多地方,还是觉得咱这小区好!”社区居民、从月河镇川河村搬迁过来的陈永金感慨道,“这里绿化好,看病买东西都方便。而且信息源多,找活儿的机会也多。”
陈永金的老房子在半山腰,水、路不通,出门不是土就是泥。以前,由于居住的老房子周围人少信息少,打工多是散工,挣不了多少钱。搬迁后,信息多了,陈永金夫妻二人在外打工,每年务工收入都在8万元左右。
建于2012年的花园小区如今已建成4期,入住2000多户,正在装修的有680多户。最终这里将成为容纳4000户搬迁户的安置小区。小区北侧是县上的中小企业孵化园,拥有18家企业,招录了600多名搬迁群众入园务工。小区西侧是有名的云盖寺古街,周边有不少农家乐,吸纳了搬迁群众就近帮厨。
更方便的是群众的生活。社区就有物业公司,住在这里的居民,水电费,医疗、养老保险都能在社区物业公司解决,不用再往返老村子。“我们这儿经常有人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县上还不定期送戏下乡、宣讲政策。住在这儿,大伙的视野开阔了,熟人越来越多。”搬迁户谢培芹说,刚来时互相介绍,大家都习惯说自己是某某村的,如今再问说的都是住的楼号和单元号。
社区在融合中推进,县城也在融合中拓展。镇云大道附近,县第三幼儿园、县第三中学、县妇女儿童保健院等建筑物拔地而起,这里正在成为镇安县城副中心。
以搬迁促脱贫、以搬迁促发展,镇安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创出一片新天地。2018年,陕西有23个贫困县计划脱贫摘帽,镇安县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中唯一一个今年计划脱贫摘帽县。
实习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