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3 09:57:56
他主持培育的四批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9.5亿亩,增产小麦约256亿公斤,被誉为小麦育种领域的科学巨匠;
他是我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被誉为小麦育种学界的一代宗师;
他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的知识分子;
他是37岁的副教授,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
他就是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洪璋教授。
小麦育种科学巨匠
赵洪璋,1918年6月出生在河南省淇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受父辈“民以食为天”“农是国之本”古训熏陶教育,坚定了立志学农的远大目标和志向。18岁时,他考上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42年,被小麦育种学家、时任农艺系兼农场主任沈学年教授调回学校,从此开始了扎根杨凌的小麦育种生涯。
1942年,赵洪璋利用当地广泛种植的“蚂蚱麦”“泾阳60”等品种,与美国品种“碧玉麦”,意大利品种“中农28”进行杂交。他认真总结农艺系过去选育工作失败的教训,对品种的选育程序和方法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1947年秋,选出了丰产抗锈的“碧蚂1-6号”6个品系,其中“碧蚂1号”是我国早期育种中通过中外品种间杂交创造小麦新品种最成功的范例,产量比一般品种增产15%-20%。1959年种植达9000多万亩,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作出了突出贡献。1955年,37岁的赵洪璋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碧蚂1号”出现倒伏并感染小麦条锈病的状况,1956年,赵洪璋从丹麦带回几个茎秆较矮、穗大粒多、抗条锈病的麦穗,命名为“丹麦一号”,从借来的20多个花盆起步,带领助手何金江经过8年努力,于1964年选育出“丰产1、2、3号”小麦品种,其中“丰产3号”表现突出,开拓了我国黄淮冬麦区启用西北欧极晚熟小麦种质资源第一例,是当时关中和黄淮冬麦区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年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万亩,为三年困难时期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赵洪璋探索的脚步没有停歇,针对当时普遍出现的小麦倒伏问题,他在赤日炎炎下观察麦田群体的透光情况,在风雨交加中研究抗倒伏植株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以矮化株型为突破口的新的育种目标。20世纪70年代选育的“矮丰3号”,是我国小麦生产史上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半矮杆品种,亩产可达400-500公斤,对推动我国小麦矮化高产育种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20世纪80年代,年过花甲的赵洪璋仍孜孜不倦,主持育成以“西农85”“西农881”为代表小麦新品种,开创了我国北方麦区抗赤霉病育种成功的先例。
50余年来,赵洪璋带领的团队先后选育出小麦优良品种21个,为解决农民温饱、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著贡献,成果先后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大会奖、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等。
小麦杂交育种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在长期的小麦育种实践中,赵洪璋形成了别具一格、精湛实用的小麦育种技术理论和体系。
赵洪璋常说:“制定育种目标是运筹于帷幄之中,育成品种是决胜在十年之后。” 规模小、成效高、时间短、成本低是赵洪璋小麦育种的特色。在育种学理论体系方面,赵洪璋认为,品种的适应性应包括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对生物胁迫的适应性、对耕作栽培技术的适应性、对社会需求发展的适应性和对社会意识感知的适应性。正是这种对品种适应性的深刻认识,让他的小麦育种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于对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麦生产水平迅猛提升、我国加入《关贸总协定》谈判进度和生态耕作条件变化的预判,赵洪璋带领团队开展了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选育和抗赤霉病品种选育等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农学系小麦育种研究室成功利用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抗赤霉病世界著名抗源“苏麦3号”,创制了“84(14)43”等一批性状优点多、缺点少、关键性状过硬的育种材料,并育成了“西农85”“西农881”等一批优质强筋早熟高产品种,不仅开创了我国黄淮麦区抗赤霉病小麦育种之先河,而且这些材料和品种也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主导品种“郑麦9023”和“西农979”的重要亲本。
赵洪璋提出的“亲本选配少而精、杂种分离F2是选择重中之重、后代选择先看后称、单株选-分系比-混系繁-提纯复壮”等独具特色的小麦育种技术体系,为我国小麦育种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赵洪璋常说,杂种二代没有货,希望就不大了。并对二代植株后代的进一步选择留有余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在选育“小偃”系列品种时,就借鉴赵洪璋的育种方法,从组合中选出了“小偃6号”和“小偃5号”两个品种,后来发现“小偃5号”抗病性差,于是主推“小偃6号”,“小偃6号”后来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和北方麦区的两个主要优质源之一。
52年的育种生涯,赵洪璋不仅奉献了四批优良品种,在小麦育种理论上也有独特建树。作为陕西省小麦品种生态类型早期研究者,主笔的《陕西小麦》,是我国小麦品种生态学最早的研究论著之一。主编的《作物育种学》全国统编教材和《小麦杂交育种工作中的若干问题》《小麦高产的基本规律和措施》等论文,均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受到同行专家好评。
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赵洪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把大地做课堂,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学生们小麦育种,更教他们踏实工作,诚实做人。他说:“我可以不说话,但我不能说假话”。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敢为人先。先后培养了农业部原副部长路明,西安市农业研究所原所长李丕皋研究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许为钢研究员、胡琳研究员,加拿大农业部渥太华研发中心严威凯研究员,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王辉教授等一大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
赵洪璋对作物品种的诠释、对品种未来发展的预判、对关键攻关点的聚焦、对核心技术的匠心谋划以及对整个科研团队科学工作的“精密设计,精密施工”,都深深影响着团队中的每位成员。
“爱土地就是爱祖国,爱土地就是爱人民。”这些朴素的思想可追溯到赵洪璋对路明的影响。1982年,路明毕业时,当赵洪璋知道他去甘肃农科院,而且从事的是小麦育种工作时,十分高兴,鼓励路明结合实际,把当地春小麦育种搞上去,为此还专程到兰州讲学两次。
王辉说:“赵洪璋老师很重视小麦育种抗倒性,让我们在大风大雨的时候走进试验田,观看不同品种小麦的摆动、弹性情况。一次,狂风暴雨突降,人们纷纷从室外跑回来躲避。我急匆匆赶到加代楼后面试验田时,竟发现赵老师早已在麦田里。那时候,他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
许为钢至今还记得与赵洪璋第一次见面时,他用红蓝铅笔写下的三句话,“大学者,入门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这是金钥匙;好逸恶劳,毁也。”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严威凯的记忆中,无论是与赵洪璋老师在小麦育种圃里徘徊,在下乡的路上颠簸,在农民的土炕上过夜;还是在办公室、会议室、自己宿舍和赵洪璋老师家中,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但主题永远只有一个——小麦育种。胡琳则更多地感受到赵洪璋慈父般的厚爱。80年代,她和许为钢能吃上大米,是赵洪璋每个月将自己的定量供应送给了他们,而且是买好送到家中;发现胡琳在一个小小的菜板上擀面条,5天后,赵洪璋亲自找人做了一个大大的案板专程送来。
1993年,在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陕西卫星会议农科分会上,赵洪璋深情寄语年青一代,要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必须提高基础研究水平,鼓励他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倡导开放育种协作攻关
在小麦育种实践中,赵洪璋开放的学术体系和包容的学术人格有目共睹。无论哪个单位需要亲本材料他都会主动给予,只要有合适的材料他想尽各种办法获得。他与绿色革命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勃劳格,小麦育种学家金善宝院士、蔡旭院士、庄巧生院士、李振声院士以及小麦条锈病专家李振岐院士等密切协作,相互切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正如庄巧生院士所说:“赵洪璋对协作攻关寄予厚望,倡导开放育种,鼓励材料交换,强调技术革新,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先导,语重心长,感人肺腑。”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国小麦育种界到处盛行寻找小麦雄性不育系,研究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问题,但赵洪璋并不盲从,先派年轻教师到全国各地调查、收集资料提出要认真研究小麦杂种优势,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及田间制种技术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开启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杂交小麦遗传育种研究。
国家发明一等奖获得者、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李晴祺至今感激赵洪璋对他学术成长发展道路上提供的无私帮助。1969年,李晴祺专程到西农,从赵洪璋那里得到了矮丰3号、孟县201、牛朱特等育种材料。赵洪璋特意嘱咐说:“牛朱特个子高、穗子大、很抗病,但是极晚熟,要想办法好好利用它。”经过十年攻关,李晴祺团队成功创造了“矮孟牛”新种质,并用它培育了一批优良品种。
赵洪璋硕士李丕皋调回西安市农业研究所后,与妻子封如敏一起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赵洪璋每年都来西安,到育种地里手把手教他们,还经常给他们写信,讨论小麦育种。在赵洪璋的鼓励帮助下,1972 年,李丕皋、封如敏发现并培育成功小麦新矮源“矮变一号”。1979 年,首次在世界上发现了小麦特异材料“小麦返白系”。1992年育成超高产小麦新品种“多粒穗分枝小麦-分33”。
根植大地的人民科学家
深入基层、联系群众,通过调查研究解决生产和科研的实践问题,是赵洪璋的一贯作风。他实事求是、敢讲真话、刚正不阿、与人为善,而且矢志不渝。
在评价和推荐生产品种时,不论是谁家品种,只要经过试验和实地考察,凡是表现突出的,赵洪璋就竭力推荐,发现不足时也明确指出;对自己的品种则更加严格要求,优点说透,缺点讲明,让群众在实践中自己做出评定。群众深有感融地说:“听了赵洪璋教授的话,种他的品种尽可放心。”
20 世纪70年代初,关中地区主要流行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并不流行。赵洪璋培育了产量性状特别好的“西农772”新品系,但有一年出穗后,遭遇了大范围赤霉病,赵洪璋忍痛果断淘汰了“西农772”。为了鉴定小麦材料赤霉病抗病性,赵洪璋带领学生亲自下地,人工创造赤霉病爆发条件,经常干到天黑,甚至打着手电筒工作。
1986年,赵洪璋把西农小麦旱地育种基地选择在蒲城荆姚镇郭村,每次到郭村,就住在陕西省劳动模范许富坤家的土炕上,聊的是育种事,吃的是家常饭,还把杂交组合材料无偿送给许富坤,帮助他选育出“48-1”和“8727-4”两个小麦优良品种,并进入大田推广,帮助他成长为一名有成果的农民育种家。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赵洪璋热爱小麦育种事业,且爱得如痴如迷。他常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小麦就是我的命。离开了小麦,我的命也就快了。”1993年国庆节,他还坚持在地里播种,小儿子跑到地里找他吃饭,也被他拉着做了帮手。病逝前几天,赵洪璋分别与小麦研究室的同志谈话,讲解育种学术问题,还和助手商量,等春节过后天气稍暖,就要到附近的县市去了解小麦生长情况,还亲自给宝鸡市农牧局领导写信,指导农业生产问题。动身住院时再三叮嘱儿女们要把信发出去。
1994年,赵洪璋因病不幸逝世。追悼会那天,西安殡仪馆里摆满了白色花圈和黑色挽幛,挤满了几千人,许多都是自发赶来的农民。数不清的挽幛落款是“人民”,各地送来挽幛的落款都是“某某市人民”“某某县人民”“某某乡人民”“某某村人民”。大家觉得,只能用“人民”二字才能体现对赵洪璋的崇敬,因为他是真正的人民科学家。
1996年,赵洪璋的骨灰被洒在陕西宜川黄河壶口,实现了他魂归故里,情系黄土地的最后心愿。
实习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