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5 16:58:12 晓霞
本报记者 晓霞
截至今年3月末,陕西信合扶贫贷款总量占到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90.2%。作为陕西土生土长的金融机构,在助力我省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陕西信合精准掌握贫困户信贷需求、对症下药,为全省脱贫攻坚注入金融活水。
推进“双基联动”
完成建档评级全覆盖
商南县贫困群众权照山,家住十里坪镇核桃坪村。为了脱贫,权照山打算发展山羊养殖,需要启动资金8万元,而他自己仅能筹集3万元。商南农商银行包扶干部了解到此信息后,及时对接需求,向权照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2017年4月,权照山开始养殖山羊,目前养殖山羊200只,因为成绩突出,他还被评选为农商行贫困户致富带头人。
陕西信合积极推进基层网点与基层党组织密切协作,以“双基联动”为抓手推进农户建档工作。以西乡农商银行为例,目前该行各基层营业机构与西乡县215个行政村(社区)党支部、村(居)民委员会均签订《农村金融“双基联动”合作协议》,建成“双基联动工作站”。工作站配备的助农E终端等基础金融服务设施,既能为当地群众提供“存、取、查、转”等基础金融服务,还可以受理存贷款业务咨询和申请,成为广大农村群众的金融服务“便利店”。农村居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
陕西信合通过整村推进、逐户走访的方式,准确掌握辖区内贫困户有效信贷需求,做到信贷资金使用对象精准、利率优惠、流程匹配、模式多样、风险可控、群众熟知。对全省农合机构包干的944个扶贫包片乡镇,切实承担起“包建档评级、包需求调查、包扶贫小额信贷投放”的兜底责任。截至2018年3月末,全省农合机构对辖区内除西安市外各市的76.95万户贫困户完成了建档评级全覆盖。
深化信用工程建设
提高扶贫质量
陕西信合持续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乡)”创建活动,在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增强社会诚信意识的同时也解决了贫困农民贷款难问题,提高了信贷扶贫质量。陕西信合通过信用工程建设,向贫困群众宣讲普及金融扶贫政策,及时掌握贫困户生产经营状况,提高扶贫精准度,提高扶贫贷款质量,确保每一笔扶贫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成效。
截至2018年3月末,陕西信合建立农户信用档案544.8万户,其中已评级382.89万户,已授信252.3万户,授信余额1063.4亿元。陕西信合指导全省农合机构按照“产业导向、带动致富”的原则,结合陕西省肉羊、苹果、奶畜等特色产业以及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秦岭北麓及秦巴山区猕猴桃、渭南高效设施农业等,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围绕“龙头企业+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种养大户+贫困户”等模式,陕西信合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扶贫的信贷投放力度。
根植“三农”沃土
助力脱贫攻坚
家住秦巴山区宁陕县的黄章友,前些年因身体不好,成为贫困户。眼看着两个孩子上学费用支出越来越高,他有了种植香菇的想法。但资金从哪儿来?在当地村委会的评估和推荐下,2017年黄章友来到宁陕农商银行,贷到了5万元3年期的免抵押免担保贴息贷款,开始了他的创业路。
陕西信合打造“5321农户脱贫贷”模式,即贷款金额最高5万元,期限最长3年,免保证、免抵押,一律实行基准利率或优惠利率。对于有脱贫发展意愿、有创收增收项目、有创业就业潜质和信用良好的贫困户,陕西信合还进一步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满足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以平利农商银行为例,该行严格按照贫困户申请、村组推荐、镇政府审核、农商银行审批发放、扶贫局备案的办理程序,对贫困户精准识别,并在业务推进中完善工作措施,不断简化办理流程。截至2017年底,平利农商银行累计发放“5321农户脱贫贷”4901户2.3286亿元。
陕西信合从成立初始就扎根“三农”。信合人总结扶贫经验,首先是行动迅速,工作部署高效有力。陕西信合于2015年12月制定了《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全省脱贫攻坚战略实施意见》,提出“金融扶贫攻坚,信合一马当先”的口号,进一步优化配套金融产品,全力推进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工作。其次是措施得力,各项工作扎实到位。在省委省政府及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等监管部门的领导下,借助“双基联动”、信用工程建设、“5321农户脱贫贷”等有力举措,陕西信合积极投身各地金融扶贫工作,2016年、2017年分别投放扶贫贷款55.75亿元、60.13亿元,完成当年投放计划的111.5%、120.26%。截至2018年3月末,陕西信合各项存款余额5224.0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38.44亿元,为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实习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