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8 17:16:09
6月,正是桃子成熟的季节。走进射洪县太乙镇短沟村林源生态农场,沉甸甸的桃子挂满枝头,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让人垂涎欲滴。
林源生态农场内桃子长势喜人
“这种桃子成熟后就像一个个灯笼,我们把它叫做“红灯笼”,口感脆甜、果香浓郁,刚一上市就供不应求。”果园里,农场主曹成林正带着工人精心挑选采摘已经完全成熟的桃子,他告诉记者,采摘的桃子都是为城里提前预订的客户准备的,马上就要送走。
“这一片之前都是撂荒地,杂草丛生。正是曹成林的辛勤付出让这片荒地又重新泛发出了新的生机。”太乙镇副镇长余杨梅告诉记者,3年前,曹成林怀揣梦想回乡创业,如今农场渐成规模,成为了全镇青年回乡创业的典范。
情系农村,打工近20年不忘初心
1997年,初中毕业的曹成林一直在家乡从事饲料销售。因为各种原因,2004年,23岁的他不得不只身前往上海一家家具厂打工。由于踏实肯干,不久后,他就走上了部门管理岗位,月薪能够达到7000多元,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然而,不论在外过得多好,这终究不是自己的家乡。”在曹成林心里,那个生他养他的农村一直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在农村长大的他对农业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始终忘不了家乡的一草一木,忘不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更对过年回家时眼中的撂荒地说不完的可惜。
“一定要回家乡去闯出一番事业。”曹成林一边打工一边筹划回乡创业,先后考察了香菇种植、野猪养殖等项目。在同事的推荐下,他还只身上路,前往山东考察金秋红蜜桃等品种。经过考察比对,最终他决定回家乡种植桃树,并发展林下种养殖业。
确定了方向,说干就干。从此,曹成林经常在休假的时候一头扎进周边桃树种植基地,了解桃树种植情况,学习种植技术。
艰难创业,办农场种桃树梦圆山乡
2015年11月18日。对于曹成林来说依然记忆犹新,正是这一天,他整理行装,踏上了回乡创业路。
创业不是一帆风顺,家人第一个就不同意。“放弃高薪回乡种地,这不是疯了?”面对不理解,曹成林自有他的想法,他向家人诉说了在外打工的辛酸,表达了希望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的想法。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并将自家的土地全部种上了桃树。
2016年初,在镇村的帮助下,曹成林还流转了太乙镇短沟村100亩撂荒地,着手平整土地,整治山坪塘,挖掘深水井,修建近3公里连接公路。“创业真的很辛苦,为了节约开支,常常是一个人没日没夜地干,一天下来往往都是倒床就睡。”曹成林回忆说,创业初期条件简陋,他在山上搭帐篷就住了一个多月。土地租金、工人工资、树苗、技术等困难一一摆在了他的面前。曹成林咬紧牙关,反复告诫自己,无论多难都绝不退缩。终于,一个又一个难关被他的坚强毅力和不懈努力攻克了。
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曹成林从山东、安徽等地引进金秋红蜜、红灯笼等10多个优质桃树品种,分两期先后栽种70亩,这些品种挂果有先后,收获期能从4月一直能持续到10月。为了保证质量打响品牌,曹成林始终坚持绿色生态种植,同时,他还注册成立了林源生态农场,为持续发展增添了动力。
规划未来,立体种养打造生态农场
“今年已经卖了四个品种,红灯笼是农场上市的第五个桃子品种。”曹成林一边摘桃子一边和记者交谈。他说,桃子坐果时采取逐个套纸套的方式,施用的是有机肥,没有任何化肥、农药污染。由于品质保证,各个品种的桃子上市后都很抢手,吸引了周边很多客户亲自上门采摘。不仅如此,很多客户还通过电话、微信和网络平台订购,线上线下两种模式拓宽了销路,桃子总是供不应求。
“前期总体反响很好,客户都很认可这些品种。目前,农场第三期30亩桃树栽种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曹成林说,第三期桃树不再去外地采购,而是全部由自己培育和嫁接,为今后更大规模的推广种植积累技术经验。同时,曹成林正在考察珍珠鸡、野香猪等林下养殖项目,着力打造立体种养模式,建设生态农场。
“近三年的创业历程,曲折艰辛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曹成林说,经过近三年的种植栽培,桃树的种植和桃子的销售情况都很不错,等到技术和销售网络成熟了,就想着带动周边更多的人也加入到桃树的种植中来,让他们也多一个致富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