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2 16:57:03
定边马铃薯。
农民采摘周至猕猴桃。
富平柿饼。
韩城大红袍花椒。 (本版图片均由省质监局提供)
本报记者 汪曼莉 通讯员 姜丹
陕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怎样才能结合实际实现高质量脱贫?
关键在于提升“造血能力”,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是实现永久脱贫的治本之策。在陕西各地的探索和实践中,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产业扶贫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抓手。
陕西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一大批“有年头、有来头、有派头”的产品,成为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基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国家质检总局(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2015年以来,陕西省质监局把加强地标产品保护开发工作作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主动融入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主战场,积极探索和实施“一县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模式。截至目前,陕西获得保护的地标产品有77个,分布于全省12个地市,使用地标产品专用标志的企业171家,产品种类涵盖农产品、加工食品、工艺品、中药材、矿石产品5大类。2016年陕西地标产品产值达816.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2%。
通过打造地标产品金字招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我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高品质擦亮地方名片
每逢冬季,飘然而至的雪花最易引爆朋友圈,可是在陕西,还有一种红也经常刷屏朋友圈,那就是一串串熟透了的柿子。一颗颗柿子犹如一个个红灯笼高高挂起,笑迎八方宾客,为陕西的冬天平添一道亮丽风景。
说到柿子就不得不提“中国柿乡”——渭南富平。富平柿子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富平尖柿和富平柿饼均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行销大江南北,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
“国家地理标志就像一个‘身份证’,产品披上这个标识,身价翻番,出口无阻。近两年来,柿子、柿饼价格一路攀升,今年柿子价格较去年增长30%以上,柿子已成为富平群众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富平县山臻柿饼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乔彬彬说。
据了解,目前,富平县柿子种植总面积13万亩,年产鲜柿5万吨,加工柿饼1万吨,总产值6.5亿元。在脱贫攻坚中,富平县依托这一优势主导产业,实施项目带动、示范引领、政策鼓励、企业托管等举措,扶持贫困群众种植柿子,大力发展柿子产业,已有2100余户贫困户依托柿子产业实现了脱贫。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紫阳县。
茶叶是安康市紫阳县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该县为进一步提高茶叶品质,从茶园管理抓起,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治理病虫害,严禁使用农药,确保茶园无公害;严格执行紫阳富硒茶品牌、质量、标准、包装、宣传“五统一”管理,不定期开展紫阳富硒茶集中专项整治和域外市场打假维权;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创新生产技术、改良加工设备、优化包装设计、提升产品档次。
通过狠抓质量管控,紫阳富硒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2017年,紫阳富硒茶区域品牌价值达62.22亿元,营销市场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并出口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地。
2012年,首个“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落户紫阳。一个拥有18万亩优质茶叶基地、带动16万茶农致富的生态紫阳吸引了世界更多的目光。小小的一片绿叶,不仅装扮了紫阳的山山水水,也鼓起了农民致富的“钱袋子”。
高科技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3秒钟就可以削一个柿子皮,6天就能做好柿饼,太快了!”今年1月13日,记者在参观富平县永辉超市柿子产业化项目基地时惊奇地发现,昔日手工制作的柿饼如今也可用“高科技”完成。
“永辉超市柿子产业化项目是富平县今年实施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项目包括以柿子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及2500亩柿子示范林建设。”富平县副县长杨稳山介绍说,该项目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柿子加工生产设备,实现了柿子全自动削皮、人工智能烘干,柿饼生产周期由传统自然晾晒的40天缩短到6天,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更有保障。项目预计今年12月底可建成投产,年可加工柿饼1500吨。这将对做大做强柿子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在韩城,为保证地标产品——韩城大红袍花椒种植农户的根本利益,加速当地花椒加工企业的发展,实现韩城花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韩城投资建设了国家级花椒产业园区——芝阳镇花椒产业园区。园区建设有综合交易区、科技商务会展区、综合服务区、生活配套区、花椒深加工区、粮食储备区、农产品加工区“七大功能区”,将打造全国花椒标准化检测、批发交易、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科技研发和会展“六大中心”。园区的投入使用,将为韩城花椒与国内外的贸易往来、技术引入等提供全新的平台,也进一步将这个对当地经济和产业扶贫作出突出贡献的小小花椒推向更大的舞台。
在周至,一到秋天,道路两旁成片的猕猴桃园里,绿树枝头硕果累累,芬芳果香飘溢四野。周至猕猴桃也是国家地标产品。目前,周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
在发展猕猴桃产业中,周至县大力推进品种选育、改良工作,全县猕猴桃基地已形成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红黄绿果肉纷呈的多样化格局。该县坚持有机化种植、规范化生产,注重科技引领和典型带动,组建了猕猴桃专业科技种植、管理人才队伍,总结并推广“单枝上架、配方施肥、定量挂果、生物防治”四大猕猴桃生产技术,制定并实施了“人工授粉、高接换头、果实套袋、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16项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创新编制《猕猴桃鲜果等级标准》《猕猴桃贮藏技术标准》等,使周至县成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化猕猴桃生产基地。
新模式唱响当地农业品牌
位于陕宁蒙三省区交界处的定边县公布井村,全村1033口人,土地面积8.6万亩,但可耕种面积只有1.2万亩。由于盐碱含量过高,大量土地搁置荒废,能耕种的土地又因缺水,只能靠天吃饭,因此公布井村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村。
扶贫扶产业。围绕地标产品马铃薯,公布井村成立了两个合作社,产品由合作社统一交易,这种方式让农民大大受益。原先农民自己售卖1公斤马铃薯仅0.2元,交给合作社后,1公斤能卖到2元,算下来每家能多赚上万元。目前公布井村54户贫困户已有52户脱贫,还有两户也将在今年年底实现脱贫。
“马铃薯在过去是不起眼的‘土蛋蛋’,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现在已经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蛋蛋’。”公布井村村干部王佐说。现如今,定边县马铃薯种植面积是榆林市的1/3、陕西省的1/5和全国的1/70,成为陕西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县。
一到柿子采摘季,富平县山臻柿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村民们就要开始忙着挂柿子。该合作社年销售柿饼450吨,综合产值1700余万元,目前有100余户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50余人。近年来,富平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把农户的自主经营转变为有组织、有分工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产业链,带动更多群众脱贫。
周至县大力实施品质改造升级工程,鼓励支持猕猴桃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连片种植、规模经营,培育扶持了一批精品示范园和龙头企业,猕猴桃贮藏、加工、销售也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全县现有猕猴桃贮藏库2680多座,一村一品专业村96个,果业专业合作社165家,猕猴桃种植农户8.3万户,果业深加工企业38家,拥有猕猴桃产业发展、贮藏、加工、种植、花粉、营销、包装协会7个,全县猕猴桃产业链日趋完整。
发展新模式有效推动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实施,带动了一批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立,涌现出了一批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广大农户致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强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梦
韩城市西庄镇史带村72岁的孙新智是家中的“顶梁柱”,老伴儿几年前去世,老母亲92岁,因病一直卧床不起,大儿子孙建刚身有残疾,需要他照顾,二儿子听力残疾,二儿媳妇患有癫痫病,小孙女还在上学,全家人的生产生活全由他一人操劳,生活的重担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针对孙新智这样的贫困家庭,韩城市专门把技术人员请到花椒地,手把手教他修剪花椒树的技术。“今年我家的1亩多花椒粒大饱满,收成特别好,卖了近1万元,以后再也不用我老汉外出打工了。”初尝甜头的孙新智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这1亩多地的收入是大儿子的,去年他又栽种了1亩多花椒树,预计明年就会果实满枝头,到时候全家就能脱贫了。
初冬时节的紫阳县茶园,是一片热火朝天的茶苗栽植景象。茶叶技术干部们一边讲解茶苗栽种要领,一边给贫困户示范,茶农们聚精会神地学习茶苗栽培技术,认真栽植着脱贫“摇钱树”。
“现在在家门口摘茶、卖茶,一季下来能挣个4000元左右,加上替茶园除草、施肥、防虫、剪枝的务工收入,一年能弄个两万多元,这样既照看了家里,还不误农活,钱也赚了,比在外面打工安心些。”紫阳县蒿坪镇改革村村民熊登珍深有感触地说。像熊登珍这样背着竹篓、扛着锄头在茶园里“上班”的留守妇女,紫阳县还有很多,她们都通过在当地务工实现了增收致富。
打造一个地标产品,能形成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在韩城市,小小花椒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大产业,195个花椒专业村,椒农年人均花椒收入1.3万元,已有4万多种植户增收致富。紫阳县有12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农民年人均茶叶收入2700元,累计带动2.2万贫困人口脱贫。定边马铃薯年均总产量约100万吨,年均总产值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在全县农村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全县农民人均来自马铃薯的纯收入达到20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马铃薯的产业化开发还催生出年产值上千万元的乡镇20个,上百万元的村300个,上万元的农户3000个。
好政策夯筑脱贫致富路
2016年,我省在全国首创,由陕西省质监局联合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制定了《全面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以申报国家地标产品作为脱贫攻坚的着力点,全力帮助贫困地区挖掘、培育、申报地标产品,推动将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就地转化为支柱产业,为全省脱贫攻坚增添新动力。
同时,省质监局组织开展了贫困地区地标产品资源调查,初步建立了由31个特色产品组成的资源库,覆盖了全省所有贫困地区,并积极协助11个地标产品未覆盖的国家级贫困区县完成申报工作。此外,2016年起,省质监局每年拿出200万元,宝鸡、榆林、渭南市政府分别以50万元、10万元、10万元,作为地标产品产地的支持、奖励经费。省质监局还连续3年组织面向贫困地区的业务培训班和研讨会,重点培训质监部门专业工作人员452人次,打造了一支业务过硬的专业队伍;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引领、规范、支撑作用,制定以地方标准为主体的地标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了“同一产地、同样品质”,确保地标产品质量声誉和独特魅力。
省质监局还印发了《陕西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点建设实施工作方案(试行)》,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点引领带动作用,推广经验,强化品牌建设,延伸发展产业链,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助力精准脱贫目标实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该局充分发挥我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以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使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全省受保护的地标产品收购价格较保护前普遍提高了15%以上,零售价格超过同类产品30%以上。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带动了农民增收,带动了产业发展,带动了乡村振兴。陕西省质监局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扶持规划,抓好落实,争取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实习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