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几年前的贫困村如今蜕变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2018-07-03 16:04:01    李晓光 盘小美 吴立敏

本报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盘小美 吴立敏

宽敞的“小康路”纵横交错,村前村后干净整洁,农田里果树郁郁葱葱,农家小院美观气派,文化广场上不时传来说笑声……几年前还是贫困村的甘肃省庆阳市董志镇庄头村,如今正蜕变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很大,以前的垃圾堆现在变成了广场,村里到处都修了油路,家家用上了动力电、自来水,我们的环境也变美了,门前不仅栽树,还有小花园……”正在广场休憩的村民冯永文高兴地向记者细数村子的变化。

庄头村位于董志镇西南部,三面临沟,是典型的塬边咀梢地形。2013年以前,村里基础条件落后,产业单一,村民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全村6个村民小组,246户1068口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6户,贫困人口234人,是西峰区15个重点贫困村之一。

“我们村从2014年开始逐步改变了落后的面貌。” 村主任冯拴金介绍,2014年,西峰国土分局在庄头村实施了土地整治项目,不仅将3000亩耕地归并平整,还修建了5.2公里水泥路,7.6公里砂石路,增加了农业灌溉设施、防护林等,使村民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随后,庄头村又抢抓精准扶贫的有利契机,争取各类项目资金,修建通组路、田间产业路,改造农电网,新建水塔、水井、大口窖,修改危房,新建村级活动场所,并配套建设农民文化培训中心、标准化村级卫生所、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活动室、科技培训室、文化舞台、文体文化广场等村民活动场所。“这几年,我们村利用精准脱贫、土地整理、美丽乡村建设等惠民政策,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村组道路硬化率、自来水、动力电入户率都达到了100%,可以说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村庄,冯拴金的话语中透着欣慰和自豪。

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也为他们发展致富产业打下了基础。

下冯组村民冯治伟原本种植庄稼,辛苦一年下来,挣不到多少钱。2015年,冯治伟在村两委班子的指导下,联合下冯组的其他48户村民成立了庆阳绿统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栽种苹果、核桃、苗木等500亩,抱团发展林果产业。“以前种小麦,一亩地最多挣一半百块钱,我们建起果园后,每年都套种油菜、黄豆等,每亩毛收入在1000元左右,两年后果园就挂果了,年景好的话,收入应该很不错。”提起果园的前景,冯治伟自信满满。

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庄头村根据村情,确定了“塬面果业,川区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发展思路。2017年,全村共有果树1050亩,油松150多亩,种植紫花苜蓿80多亩,发展规模养殖大户16户,家畜禽存栏累计达到0.52万头(只)。

距离村部3公里远的小河湾组,原来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是全村最穷的村组。近年来,庄头村借助小河湾悠久的历史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景、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开发乡村旅游,通过组织艺术家、专家学者深入村组,举办乡村非遗大课堂、文化下乡、查阅历史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庄头村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进行了深度挖掘,争取资金建设民间文艺、旅游资源、农耕文化展厅及雕塑艺术馆、书画交流室。同时,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为契机,投入资金,对村里的2公里道路进行硬化,修建占地7亩的文化广场,占地20亩的游客接待中心,对全组31户农房按统一标准进行改造。

完善的基础设施,美丽的乡村风景,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各地游客的目光,这个曾经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小山村,变成了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当地村民不仅销售农副产品,还办起了农家乐,“旅游饭”越吃越香。村民金富忠开心地告诉记者:“村里有冰窟、石崖、古槐树、芦苇湿地等景观,冬天来看冰瀑的游人特别多,前两年,我仅靠销售土鸡、鸡蛋等就收入了几千元,如今还办起来农家乐。以后西环川公路修成后,相信来村里游玩的人会更多。”

据了解,小河湾共有31户村民,经营农家乐的就有六七户。去年冬季,村里每天接待游客300多人,旅游收入达到四五千元,村民依靠乡村旅游鼓起了钱包,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桥车。“今后,我们要将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相结合,把小河湾打造成集‘佛教养生、科普教育、户外拓展、文化创意’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基地,以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冯拴金说。

 

实习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