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0 11:06:18 武丹 孙高菊
本报记者 武丹 实习生 孙高菊
近年来,渭南市澄城县将扶志和技能培训相结合,通过宣传先进典型和介绍先进经验,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让脱贫“志”深入贫困户内心。同时,他们以实用技术培训为载体,把脱贫“技”送到贫困群众手里,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新活力。
典型带动,立下脱贫“志”
眼下正值黄花菜采摘期,渭北旱塬上,澄城县韦庄镇西白村村民忙得不亦乐乎。7月3日傍晚,村口黄花菜地前,六七名村民正在装车,那一堆堆金黄色的黄花菜承载着他们致富的希望。
除黄花菜产业外,近两年来,西白村迅速发展起核桃产业、油杏产业和樱桃产业,村民鼓足了致富的干劲。这股强大的内生动力,源于澄城县正在持续开展的“脱贫典型进讲堂”活动。
聚焦个别贫困户“争贫”“盼贫”等思想顽疾,自2017年6月起,澄城县要求各村级组织依托“道德讲堂”,每月举办一场“脱贫典型进讲堂”活动,由贫困群众讲脱贫心得、亮创业收入、表脱贫决心,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后进,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在西白村,59岁的王小军就是最受“追捧”的“明星”典型。
因父亲瘫痪,两个儿子上学,2013年,王小军家成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来,王小军一直为摆脱贫困而努力。他不等、不靠、不要,自己栽种了5亩核桃、2亩桃、4亩珍珠油杏、3亩樱桃,养的绵羊也增加到20多只。2016年年底,王小军成功脱贫。
“我就是要告诉大家,脱贫还是要靠自己辛勤劳动。”王小军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几乎没有闲人,家家户户都有产业。
在西白村,像王小军这样的典型不止一个;在澄城县,像西白村这样努力脱贫的进步村也不在少数。
2017年以来,澄城县将开展贫困户勤劳致富先进典型争创活动常态化,通过群众评议、镇村推荐、县委县政府隆重表彰奖励等方式,发挥“脱贫明星”榜样的正向激励作用,让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
2017年,澄城县评选出20个“脱贫之星”。在他们的激励与带动下,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与日俱增,全县有1795户6824人脱贫,19个贫困村摘帽。
两支队伍,教会脱贫“技”
在澄城县,有两支队伍最受农民欢迎,一支是产业脱贫技术帮扶“110”指挥中心,一支是由163个产业就业帮扶服务队组成的服务团队。
王庄镇新农福合作社理事长王建琦是产业脱贫技术帮扶“110”指挥中心的一名技术员,他用一句话形象地描述了这两支队伍的关系和重要性:“‘110’是急救,危急时刻打电话求助,专家救‘命’,农民学应急技术;‘163’是全科长期培训,让农民弄懂技术,治标治本。”
王建琦介绍,澄城县产业脱贫技术帮扶“110”指挥中心,由农业技术专家、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职业农民3种技术人才组成。同时,县上设立4支服务团队,以热线电话、上门入户等方式,24小时解决贫困户技术难题。
2017年深冬的一天,王庄镇翟尚村贫困户曹根定家养的猪突然浑身抽搐,毫无经验的他一下子慌了神,赶紧拨打电话向产业脱贫技术帮扶“110”指挥中心求救。10多分钟后,接到后台智能分配任务的王建琦赶到现场,一边“抢救”猪,一边给曹根定现场教学,既解了曹根定的燃眉之急,又给他教了一招。
“现场学会了这一招,以后再遇到这事,我就不慌了。”如今,已经脱贫的曹根定也成了养猪专家。
为了给群众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持,今年,澄城县还在163个村组建了163个产业就业帮扶服务队。这些服务队以“雨露计划”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为载体,以田间指导、培训回访等多种方式,手把手、面对面地为群众解疑释惑,传经送宝。
一个短期急救,又快又准;一个长期服务,又稳又好。截至目前,澄城县产业脱贫技术帮扶“110”指挥中心共受理群众求助85次,出动“小红帽”服务分队63次,为260余户贫困群众解决了产业发展难题。同时,县上在163个村陆续开展技术培训,受惠群众已达2.8万余人。
实习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