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3 08:51:16
近日,记者走进常山县青石镇澄潭村胡家自然村,见村民的门前屋后都栽种了胡柚,村庄被整片翠绿的胡柚树所包围。高大浓荫的树给夏日带来一片清凉。
“我们村是胡柚的发源地,‘祖宗树’就在这里。”澄潭村村民主任、53岁的曹金全一边介绍,一边领记者去参观神奇的胡柚“祖宗树”。穿过青石铺设的广场,在胡柚树林中,那一棵枝繁叶茂的“祖宗树”四周已被青石条栏杆围起来,树上挂满了一个个胡柚。“现在,它虽然是老人了,但依旧四季常青,能产胡柚500多公斤。”
一旁的常山县胡柚研究院副院长赵四清介绍,据清康熙《衢州府志》记载:“抚州明时惟西安县西航埠二十里栽之,今遍地皆栽。”离航埠西边二十里,就是现在的常山县青石镇澄潭村一带。这表明澄潭村是抚州(即胡柚)的最早栽培地,其历史已有600多年。而通过考证,这棵“祖宗树”已140多岁,树高十几米,树冠覆盖的浓荫约有100多平方米。为了保护“祖宗树”,县里投入90万元,正在建澄潭村胡柚主题公园。作为常山胡柚文化起源地,澄潭村每年在金秋时节要举行祭拜活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丰收富足。
澄潭村有900多户2800人。“这棵‘祖宗树’发子旺孙,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曹金全告诉记者,这棵“祖宗树”是村民徐立成的爷爷种的。在大集体时,田里种水稻,村民只是在自留地、开荒的山地上种胡柚。改革开放后,村民见种胡柚赚钱,田里也种上了胡柚,后胡柚逐渐成为常山的农业支柱产业。
“40年,村里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之前,曹金全家8口人挤在一间20平方米的泥屋里,房子里只能摆两张床,日子相当艰苦。“到了生产队种起胡柚,村民条件就渐渐好起来了。1977年,胡柚最是金贵,一公斤胡柚卖到20元。”曹金全回忆,他十五岁时,父亲靠种胡柚造了一幢六间的混合土泥瓦房。
“我现在种了10亩左右胡柚,年产量2.5万公斤。”曹金全介绍,去年虽然产量低,但青果卖了6000多元,共收入3万元。2007年,依靠胡柚收入,曹金全投入30万元造了一幢六间三层半高的楼房。2009年,他又花费30万元装潢,这才搬迁入住。
“胡柚全身是宝,我们就靠胡柚增收的。”村民陈小平说,村里的土地适合种胡柚,随着“祖宗树”名气的打响,村民种胡柚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1987年,他家种了四五亩胡柚,年收入一万多元。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到十几亩,一般的年份能卖五六万元。去年,他采摘2万公斤胡柚,卖了六七万元钱。
除了种胡柚,陈小平还贩销胡柚。“从2000年一直贩销到现在,最多一年卖150万公斤,少的年份卖50万公斤。”去年,陈小平贩销胡柚50多万公斤,赚了30万元。他说,如今,澄潭村98%以上的村民建了漂亮的楼房。
据统计,澄潭村年产胡柚3200吨,产值达640万元。“澄潭村村民主要收入靠胡柚,现在已经形成规模化栽培,有十几个胡柚生产、销售的带头人。”赵四清说,他们赚钱的同时带动了全县胡柚的销售,另外还有李海水、李洪春等四五户收购加工衢枳壳胡柚片的能人,更是推动了胡柚产业链的延伸。
胡柚成了常山农民的“致富果”。赵四清告诉记者,常山胡柚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3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常山胡柚”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可以说,胡柚产业的发展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规模种植胡柚让许多柚农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2016年8月,胡柚片又以衢枳壳“身份”纳入《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目录,常山胡柚成为中药材。2017年9月,常山县提出胡柚产业转型目标,向“种植标准化、加工高端化、销售国际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胡柚产业链条。迄今,常山已形成了胡柚宝(黄酮素)、胡柚精油、囊胞、果脯、果茶、果汁、胡柚酵素、饼干、果酱、原浆等系列深加工产品10多个。去年年底,全县胡柚总面积达10.5万亩,实现产值9.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