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3 09:57:37
1977年,由于家庭条件所限,小学毕业的何平便跟着父母在家务农,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吃住问题还是能解决,这样一过就是7年,1984年,在朋友的介绍下,何平认识了现在的老婆吴庭英,由于两人相处甚好,便很快成了婚。两人共同为了家庭努力,一起务农为生。1986年,他们的女儿何柳柳出生了,给家庭带来了不少欢乐,同时也给本就靠着务农为生的家庭增添了不小的经济压力,何平艰难维持着家庭的运转,他不怕吃苦的精神,周围的村民也看在眼里,于是1989年,大家集体推荐何平为红旗村四组队长。
“其实,我们早就有外出务工的想法,但是女儿还小,我们不想在孩子还这么小的时候身边就没有父母的陪伴,所以,我们决定等孩子长大了在外出务工。”何平说。
外出务工偶遇商机
2000年,一位外出务工的朋友告诉何平,自己在广东东莞灵运鞋厂打工,每月的待遇福利特别好,每月可收入2000余元。何平夫妻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该鞋厂务工,这一干便是十多年。
“正是来到鞋厂打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才让我发现了商机,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何平说,2013年,我有幸被鞋厂派到浙江出差,期间,来到当地的葡萄园参观,看到这里的葡萄又大又黑,吃起来很甜而且没有核,当时心里就在想,这么好的品种在这里能有很好的销售市场,如果引进到自己的家乡发展,应该也有不错的市场。近几年,家乡的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完善,这更加增加了何平返乡创业的信心。发现了商机,何平便找到这家葡萄园的老板进行详细的请教,然后还以相对便宜的价格购买了“夏黑”无核葡萄苗,准备返乡试种。
解决困难成功创业
终于找到了返乡创业的机会,何平感到兴奋的同时,也为缺乏经验技术和资金而担忧。
2014年,成功把葡萄苗引进到家乡后,何平并没放慢自己的脚步,为了尽快掌握葡萄种植和管护的技术,他便到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进行考察学习,还购买相关书籍、光盘,很快便掌握了葡萄的种植和管护技术。
通过一年试种,何平发现家乡的气候、土壤、湿度都非常适合种植“夏黑”无核葡萄,在自己的精心管护下,葡萄长势特别好。
“想要创好业,就要找准定位。”何平说,我将葡萄园定位为农业观光园,所产的葡萄极少数会对外销售,主要是吸引游客到葡萄园游玩和采摘,既能够体验采摘的乐趣,也能尝到更新鲜的葡萄。
何平告诉笔者,按照农业观光园定位发展,所涉及到的田园整理、道路建设、水系配套等方面就必须进行高标准设计和打造,投入的资金也相对较高。何平夫妻在外务工10余年,省吃俭用也积攒了50余万元,但按照葡萄园定位进行发展,资金变成了面前的“拦路虎”他们并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每天他们都在给亲朋好友打电话,好不容易筹资170余万元。
“资金的问题解决后,我们就像向村民流转土地130亩,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现在,葡萄园已经成型。葡萄长势很好,外形美观,成为了当地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许多市民在葡萄成熟后就来到园内采摘游玩。”何平说。
规划未来带领村民致富
随后,何平带着笔者来到葡萄园进行参观,笔者看到,一片绿油油的葡萄藤下,不少工人正在忙着修剪枝桠。
“平时的管护修剪枝丫很重要,能够有效提高葡萄的口感。”何平说。
自2014年种植葡萄以来,葡萄园在何平的精心管护下,每年都取得了可观的收入,2016年,葡萄产量7吨左右,毛收入20余万元。去年,虽然天公不作美,也产了4吨左右的葡萄,毛收入10余万元,今年按照目前的行情看的话,估计收入会比前两年高,毛收入可达到30余万元。
“葡萄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社坛镇政府对我的帮助也不小。”何平说指着葡萄园的道路对笔者说,这就是政府帮忙修建的,修好后游客在园内观光、采摘更加方便了。
最后,当笔者问到下步又如何打算时?何平告诉笔者,这里是我的家乡,在我艰难的时候大家都给予了我帮助,接下来,我准备筹资修建房屋,发展星级农家乐,带领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